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迈威生物再战港股:市值膨胀背后高负债与对赌协议解析

时间:2025-09-16 15:05:54 来源:投资者网 作者:投资者网



《投资者网》蔡俊

近日,迈威生物(688062.SH,下称“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已是公司年内第二次冲击港股IPO,此前1月的尝试因超过6个月聆讯期而失效。如今,公司再度启动港股上市计划,背后折射出其迫切的资金需求与业务扩张压力。

市值膨胀难掩高负债:资本输血成必经之路

迈威生物的市值变化堪称戏剧性。今年1月至3月,公司市值稳定在80亿元左右,但4月开始股价迅速攀升,带动市值突破210亿元。这一增长背后,是创新药行情、BD合作兑现及商业化加速的共同作用。然而,市场看到的“纸面繁荣”下,公司的高负债问题却愈发严峻。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7.54%,较2024年同期的52.73%大幅上升。其中,短期借款与货币资金分别为10.1亿元和13.9亿元。公司首次冲击港股时,便明确将“满足资金需求”列为IPO首要理由,足见其资金压力之紧迫。

从财务数据看,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下降12.43%,主要因去年同期9MW3011项目与DISC MEDICINE达成许可协议确认收入较高,而本期未有此类收入。不过,药品销售额实现1亿多元,同比增长53.5%,主要由地舒单抗贡献。此外,公司与CALICO、齐鲁制药签署协议,分别获得2500万美元(约1.78亿元)和3.8亿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续里程碑款项和特许权使用费。

尽管BD交易迎来爆发,但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为-5.74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4.61亿元进一步扩大。在“自我造血”路径未跑通的情况下,“资本输血”仍是公司生存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因授信抵押和融资抵押,公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合计受限13.57亿元,主要用于产能基地建设。2024年,公司授信及融资额度不断调增,并于今年申请发行最高5亿元的定向债务融资工具。

分析人士指出,公司大规模产能建设在融资渠道有限的条件下,只能依赖银行信贷,进而导致负债率攀升,形成“产能扩张—不断借贷—推高负债”的恶性循环。尽管市值不断上涨,但“纸面繁荣”难以抵消债务增量,港股IPO成为补充资金的必要选择。

对赌协议下的关键一跃:商业化与资金制约并存

自2022年初登陆科创板以来,迈威生物迎来重大变革。2023年,刘大涛正式担任公司董事长,其此前在上海莱士、上海医药等担任研发职位,并与实控人唐春山共同创业公司。职位变动后,唐春山夫妇通过投资平台持有公司42.38%的表决权,刘大涛直接持股3.78%。

随后,公司高层进行大调整。2024年,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张锦超及非独立董事谢宁、郭永等离职,张锦超的职务由前君实生物“元老级”研发人员HAI WU(武海)接任。这一系列变动标志着刘大涛全面接管业务后,对研发方向有了明确规划。

在业务层面,公司动作频频。2024年,公司公告与扬子江药业终止相关药品合作,需退回款项合计1.02亿元。同时,公司与润佳医药签订药品许可协议,获得一款治疗骨科药品的相关权益,润佳医药将收到首付款5000万元及最高可达10.7亿元的各种费用。

最受瞩目的是公司与重庆资本的合作。根据公告,公司与重庆高新管委会、中新医药大健康私募基金等共同投资建设“迈威生物骨健康创新药项目”,依托当地基地将管线的研发、生产、销售落地。其中,公司总投资至少16亿元,第一轮以无形资产方式出资10.08亿元。

该项目含有对赌协议,公司需在2026年获得地舒单抗生产许可证B证,重庆子公司2027年至2029年销售额需分别达1.7亿元、4.5亿元和11.5亿元。若未达要求,公司或被要求以现金形式回购股权。

资料显示,地舒单抗的原研药厂家为美国安进,国内市场中,百济神州负责安进原研药的商业化,国产竞品包括迈威生物、齐鲁制药、绿叶制药、石药集团等。2024年,安进原研药的国内销售额破10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前期以近乎零成本撬动合作,拓展西南地区骨类产品市场,但代价是签下对赌协议。

从财务数据看,公司上半年销售费用1.02亿元,同比下降9.69%,其中市场推广费0.39亿元,同比增长34.48%。在公司商业化和产能“关键一跃”的时刻,借力资本成为为数不多的选择。

分析人士认为,这场由刘大涛开启的自上而下变革,在完成“纸面繁荣”后,终究要回归盈利的现实。扩产能、拓渠道、搞研发都急需资金夯实,港股IPO不仅是必经之路,更是不容有误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