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宁波市天普橡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普股份”,605255.SH)复牌后继续一字涨停,迎来第12个涨停板,股价飙升超200%,市值突破百亿元,成为A股市场最耀眼的个股之一。这场行情背后,是62岁创始人尤建义因子女海外不愿接班而决意交棒,以及AI芯片新贵中昊芯英的强势入场。
01 股价一个月内狂飙超200%,“妖股”行情引爆资本圈
9月18日,A股市场超过4300只个股下跌,天普股份却牢牢封死涨停。截至下午收盘,天普股份股价定格在83.60元/股,市值达到112.09亿元。与8月22日复牌前的26.64元相比,一个月内累计涨幅高达213.81%。
自8月22日复牌起,天普股份股价连续12个交易日涨停,远超同期上证指数和汽车零部件行业指数的涨幅,市场迅速将其归入“妖股”行列。引爆此轮行情的,是一纸涉及控制权变更的公告。
8月14日晚间,天普股份披露,实控人尤建义正在筹划重大事项。8月21日晚,公司公布详细方案:
市场的兴奋点在于接盘方中昊芯英的身份。作为一家AI芯片“准独角兽”,中昊芯英在资本圈和科技圈颇具名气。消息披露后,天普股份8月22日复牌即封板,此后连续拉涨停,成为市场焦点。
尽管公司随后两度停牌并发布风险提示,但资金热情仍未熄火。9月15日,公司披露收购资金到位情况,中昊芯英9.65亿元、方东晖7.64亿元资金已全部落实,海南芯繁3.95亿元尚余1.19亿元未到位,计划9月19日完成。
在股价急速上行的同时,市场一度质疑内幕交易。天普股份自查结果显示,四名内幕信息知情人在2月14日至8月14日期间曾买卖股票,但均早于内幕信息形成或知悉的时间,因而不构成内幕交易。
02 创始人干不动了,传统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天普股份并非初创公司,而是一家深耕汽车零部件领域三十余年的老牌企业。公司2020年8月登陆上交所主板,主营汽车用高分子材料流体管路系统和密封系统零件及总成,长期与多家国内主机厂保持合作。但近几年,业绩增长乏力。
2024年,公司营收3.42亿元,同比下滑1.75%;归母净利润3306.60万元,虽同比增长8%,但规模有限。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51亿元,同比下降3.44%,净利润则下滑16.08%。近三年,天普股份扣非净利润维持在2000万至3000万元之间,难有突破。
在9月16日的投资者说明会上,现年62岁的实控人尤建义坦言,自己体力精力有限,难以带领公司完成转型。更关键的是,子女长期在海外生活,并无接班意愿。他强调,自己综合考虑了市场环境、自身状况以及中小股东利益,才决定引入新的实控人。
尤建义表示,希望借助具备新质生产力的新实控人,助力公司突破发展瓶颈,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的大背景下。尤建义的创业史颇具代表性。1963年12月出生的他,1994年以25万元参与投资宁海县四通检测仪器公司(下称“宁海四通”),即天昕贸易的前身。2009年,他又与妻子出资150万元成立天普有限,为天普股份的前身。2018年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20年成功上市。
从一家地方小厂到百亿市值公司,天普股份承载了他三十年的心血。然而,面对新能源汽车崛起与智能化浪潮,传统油车零部件企业的压力骤增。尤建义的退出,某种意义上是个人精力的极限,也是产业趋势下的必然。
03 AI芯片“准独角兽”接盘,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天普股份控制权变更的最大看点,在于中昊芯英的入局。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AI芯片公司,由前谷歌TPU芯片核心研发者杨龚轶凡创立,2020年落户杭州。公司研发人员比例超过七成,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谷歌、微软、三星等国际科技巨头,专注于高性能TPU架构AI专用算力芯片的自主研发及量产。
杨龚轶凡,1986年出生于昆明,曾在甲骨文和谷歌AI芯片团队担任核心研发职位,深度参与多项芯片研发工作。2018年回国创业,他先是在深圳成立芯英科技,后创办中昊芯英,前者现已注销。
成立短短几年,中昊芯英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6亿元,投资方包括厚纪资本、华夏恒天、浙商创投等。2024年,公司营收5.98亿元,净利润8590.78万元,最新估值为44.12亿元,是国内唯一掌握TPU架构AI芯片核心技术并实现芯片量产的公司。
在此次交易中,中昊芯英不仅直接受让股份,还通过增资方式成为控股方,联合海南芯繁与方东晖,合计控制天普股份68.29%股权,成为新实控人。值得注意的是,中昊芯英明确表示,本次交易不涉及资产注入,未来12个月内也不会改变天普股份主营业务,更无意借壳上市。
不过,投资者较为关注的中昊芯英对赌协议及或有负债问题,并未被忽略。在天普股份的投资者说明会上,公司披露,中昊芯英未签署回购豁免同意函最大敞口为6.64亿元。同时,中昊芯英拥有约8亿元未动用银行授信额度,可用于流动资金补充,以应对潜在风险。
04 结语:老产业遇上新故事,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天普股份的12连板,是资本市场一次典型的“老产业遇上新故事”。一边是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业绩承压,创始人年逾六旬决定退场;另一边,是AI芯片新锐带着资金与技术背景强势入局。
交易完成后,尤建义仍将参与公司过渡期的经营,以确保平稳衔接。而杨龚轶凡则计划利用自身在AI和芯片领域的资源,帮助天普股份从传统油车领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拓展。
未来,天普股份能否真正借助新东家的力量实现转型,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增资能否按时全额到位、中小股东权益能否保障、公司业绩是否改善,都是摆在眼前的考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控制权易主不仅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一轮罕见的12连板行情,也折射出产业升级背景下,传统制造企业与新兴科技公司之间的资本与战略联动。天普股份的未来走向,值得投资者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