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溢价40倍钨条换4亿股,中国稀土创始人蒋泉龙深陷争议

时间:2025-10-09 17:05:06 来源:花朵财经 作者:花朵财经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钨条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

72岁的中国稀土创始人蒋泉龙近日向媒体披露,其主导的一宗资源股权置换交易存在重大争议。这场涉及4亿股股份置换1600公斤钨条的交易,因估值相差40倍引发市场强烈质疑。

中国稀土公告显示,蒋泉龙因累计超过2亿元未偿还债务,自2024年11月26日起不再担任董事职务。创始人与企业各执一词,令这起交易蒙上更深的阴影。

PART.01 一场估值相差40倍的交易迷局

2025年5月28日,中国稀土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Wealthy Energy Limited,以每股0.375港元价格向众景国际定增4亿股,换取1600公斤纯度不低于99.995%的钨条,交易总价1.5亿港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



这场看似普通的交易,实则暗藏玄机。香港联交所次日即发函要求说明钨条估值依据,并调查卖方众景国际及其唯一股东王心兰的背景。

根据中国稀土披露,钨条估值参考了Millipore Sigma、Sigma-Aldrich Corporation和Otto Chemie Private Limited三家公司的钨粉报价,最终得出1600公斤钨条估值1958.8万美元(约1.53亿港元)。

但蒋泉龙提供的多份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99.995%高纯钨条市场价仅为150万-155万元/吨。按此计算,1600公斤钨条实际价值约250万-320万元,与收购价相差超过40倍。

更蹊跷的是,蒋泉龙承认交易协议上的签字为其本人所签,但表示“未详看内容”。中国稀土则坚称交易合法合规,并出示了经蒋泉龙签字的协议文件。



截至9月,涉事双方代表——中国稀土执行董事郭金英和王心兰均拒绝媒体采访,这场“天价钨条”交易的真相依然成谜。

PART.02 从“稀土大王”到晚节不保

需要澄清的是,涉事的中国稀土为民营企业,与深交所上市的央企中国稀土集团无任何关联。

1984年,32岁的蒋泉龙携3000元积蓄在江苏宜兴创办镁质耐火材料厂。1987年,他敏锐捕捉稀土行业机遇,相继成立宜兴稀土分离厂和冶炼厂,到80年代末净资产已达1.3亿元。



1994年成立新威集团后,蒋泉龙资产突破10亿元。1999年,新威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首家海外上市的中国私有稀土企业,并更名为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

2001年,蒋泉龙以11.4亿元身价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39位,“稀土大王”称号由此而来。

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中国稀土被举报虚增10亿元营收,引发造假风波。2011年国家加强稀土出口管控后,公司连续7年亏损。期间更曝出蒋泉龙在新加坡赌场豪赌38小时,输掉1.2亿港元的丑闻。

2014年,新加坡赌场为追讨1.08亿港元赌债,将蒋泉龙告上香港法院。尽管他紧急发布公告试图切割,但市场信心已难挽回。

2012-2018年,中国稀土连续七年净亏损,2014年股价跌破1港元沦为“仙股”。直至2019年稀土市场回暖,公司才实现短暂盈利,但2022年起再度陷入亏损。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7.57亿港元,净亏损仍达1.05亿港元。

PART.03 错失稀土资本浪潮的没落者

今年6月18日停牌前,中国稀土股价曾在三个交易日内翻倍,最高涨至0.91港元。但受美国稀土供应链本土化政策及国内出口管制影响,公司目前仍处于停牌状态,无缘本轮稀土概念股上涨行情。



作为曾经中国南方最大的稀土生产企业,中国稀土年产量曾达6500吨。2017年中国出口稀土5.1万吨,其中该公司供给占比超10%,堪称行业中流砥柱。

反观当前,中科磁业、北矿科技等稀土概念股持续走高,北方稀土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8倍,金力永磁股价两个月上涨超40%。而中国稀土却因内部管理混乱和债务问题,在资本市场逐渐边缘化。

这场“天价钨条”交易或许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行业龙头到没落企业,中国稀土的衰败轨迹,折射出企业治理与资本运作的深刻教训。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