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2025年9月10日,阿里巴巴26周年庆典期间,高德地图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真实出行行为生成的榜单——"高德扫街榜",同时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投入超10亿元补贴降低到店消费成本,预计为线下服务业带来千万级客流增量。
在即时零售领域取得突破后,阿里将战略重心转向本地生活到店业务。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布局并未纳入淘宝体系,而是由高德地图独立承载,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阿里对本地生活市场的深度思考。
01 扫街榜:重构到店业务评价体系
早在"扫街榜"发布前,市场普遍预期阿里将重启口碑网对标大众点评。但高德推出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点评框架,通过用户导航行为、到店频次等100余项数据维度构建评价体系。
高德地图CEO郭宁指出:"榜单数据全部来自用户真实出行轨迹,远距离专程前往、多次重复到店等行为,都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证明。"该平台引入芝麻信用体系,信用分高的用户评价将获得更高权重。
技术层面,高德日均处理12亿次AI助手调用和1.2亿次本地搜索请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刷评行为,确保榜单真实性。这种数据驱动模式直指大众点评长期存在的评价失真痛点。
从运营数据看,高德月活用户达8亿,仅次于微信、淘宝和支付宝,其1.8亿日活用户产生的导航数据,为到店业务提供了天然流量入口。用户导航至目的地后,系统自动推送周边优惠信息,形成服务闭环。
02 高德战略升级:从工具到生态入口
回顾阿里本地生活布局史,2006年收购口碑网、2017年重启口碑APP、2018年整合饿了么与口碑、2021年高德升级为生活服务平台,四次重大调整折射出战略重心转移。分管生活服务的俞永福曾坦言:"组织能力未跟上业务扩张速度。"
2023年,高德与口碑完成深度整合,首页三分之一入口开放给本地生活服务。这种调整基于三个核心逻辑:其一,10亿级用户基础和导航行为数据;其二,出行与消费场景的强关联性;其三,首页入口带来的高曝光率。
财务数据显示,高德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首次实现盈利,但主要收入仍依赖广告。在阿里最新财报中,高德与菜鸟、大文娱被划入"所有其他"板块,这种看似边缘化的定位,实则为战略调整预留空间。
即时零售战场传来捷报,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透露:"外卖到家订单份额已居行业首位。"8月前三周,淘宝APP月活同比增长25%,显示出到店与到家业务的协同效应。
03 生态构建:从流量到场景的跨越
对比美团模式可见,其外卖业务贡献60%流量,到店业务实现30%利润,形成完美闭环。阿里正复制这种"高频带低频"策略:淘宝即时零售解决"最后一公里",高德到店服务覆盖"最后三公里"。
国海证券研报显示,美团到店业务佣金率2%-15%,而高德目前仍坚持"永不商业化"承诺。这种差异源于战略定位不同——高德更注重生态数据积累,为阿里大消费平台提供决策支撑。
技术层面,AI推荐系统成为破局关键。参考Google Maps案例,其62%的美国用户通过地图发现餐厅,超越传统点评平台。高德正开发基于出行轨迹、支付习惯的精准推荐系统,当用户搜索"附近餐厅"时,系统可自动生成带评分和导航的决策方案。
04 挑战与机遇:真实评价的攻防战
尽管创新模式获得认可,但高德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大众点评20年积累的用户心智难以撼动;其二,抖音、小红书通过内容种草分流需求;其三,非导航场景的消费行为难以数据化。
市场担忧高德可能催生"冲评价"店铺,对此平台正完善监测机制。在2-3公里服务半径内,流量分配的公平性成为关键。郭宁强调:"我们将持续优化算法,确保中小商家获得展示机会。"
随着AI技术突破,平台可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荐。当导航软件不仅能引路,更能预测消费需求时,每个地图坐标都将成为商业入口。这场由高德发起的"扫街行动",或将重新定义本地生活服务标准。
在生态地图完全展开前,阿里需要时间验证模式可行性。但可以预见的是,当8亿月活用户的出行数据转化为消费决策依据时,本地生活市场的竞争格局必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