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国际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在特朗普访问亚洲期间,美国在南海地区竟在短短不到半小时内,接连坠毁两架军机,这一意外事件瞬间成为全球焦点。
此次坠毁的两架军机,原本是跟随航母前来护航,本意是在中国周边海域耀武扬威。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美国一个耳光,不仅没能摆起架子,反而摔得灰头土脸,尴尬至极。而中方的表态更是耐人寻味,发言人表示,若美方提出请求,中国愿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这一回应尽显大国风范,也让不少人直呼“过瘾”。

美军此次表现如此“拉胯”,自然引发网友们的纷纷嘲讽。有人调侃南海有神秘结界,对外来军机自动拦截;还有人戏称是南海观音实在看不下去了。虽是玩笑话,但半小时内坠毁两架战机,这种情况着实罕见,不禁让人好奇,美国军机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一下美国军机的“老底”,就会发现此次坠毁并非意外。此次坠毁的分别是一架MH - 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 - 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这两架军机虽仍为现役装备,但服役年头已久。海鹰直升机已服役19年,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更是服役长达24年。
舰载机起降本就是高难度、高风险的操作,对军机的性能和状态要求极高。可美国呢?尽管军费一年接近万亿美元,但在军机保养维护方面却早已力不从心。这些年,美国军机频繁出事,其状况与波音飞机有得一拼。例如,今年1月28日,美国一架F - 35战机在阿拉斯加坠毁,原因竟是起落架进水结冰导致降落失败;鱼鹰运输机因离合器硬接合问题,自服役以来已发生17次坠机事故,死亡人数高达65人。

此外,美国在全球四处挑起事端,军事行动极为频繁,这使得军机的后勤保障压力巨大。此次让两架“老爷机”执行高强度任务,时间一长,出事也就不足为奇了。根据美国事后发布的消息,此次事故大概率是机械故障所致。
事实上,半小时内坠毁两架军机,只是美国军工业衰落的一个缩影。就拿此次出事的美军航母尼米兹号来说,它已服役超过半个世纪。一般来说,大型航母的服役期通常只有30年,这艘航母早已超龄服役。而美国军工业如今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福特级二号舰肯尼迪号,造了14年仍未首航,服役更是遥遥无期。没有新航母接棒,老旧的尼米兹号只能继续“硬撑”,这也是导致舰载机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作为全球第一军事强国,美国的军工业为何会突然走向衰落呢?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坍塌。如今的美制产品,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以数据为证,1975年,美国造船业雄踞全球第一,每年生产的吨位在全球占比35%,雇佣了18万名工人;可到了2025年,其全球占比已跌至0.1%,不仅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在全球也排不上号。再如汽车制造业,1975年美国汽车制造业全球占比27.71%,如今这一数字已跌至11.3%,从业人数也从1690万锐减至998万。还有大名鼎鼎的波音公司,这两年问题频出,几乎成了笑话。特朗普心心念念的新空军一号,本应去年交货,却因人手不足和供应链问题,可能拖到特朗普下台都无法交付。

如今的美国工业,正在逐渐“俄罗斯化”。虽然凭借冷战时期积累的一些底子,在高精尖领域仍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就整个产业链而言,已是千疮百孔,甚至连一个螺丝都未必能造好。美国制造业为何会沦落至此?说到底,都是金钱在作祟。金融资本过度膨胀,赚钱太过容易,谁还愿意投身制造业这种又苦又累的行业?华尔街的大佬们坐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一天赚的钱可能比开工厂一年赚的还多。制造业投资周期长,从建厂房、买设备到培训工人,处处都要花钱,好不容易投产,还得在各个环节精打细算,一旦成本控制稍有差池,就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在有快钱可赚的情况下,美国资本自然不愿投资制造业。
至于特朗普喊出的制造业回流口号,不过是异想天开。那些红脖子们期望的工作岗位,是坐在电脑前轻松赚钱的活儿,他们根本不了解真实的制造业。看看中国的工厂,流水线工人一天三班倒,机器不停运转,夏天车间温度能飙升至40度,汗水湿透衣衫是常态。美国人早已过惯了舒服日子,别说去车间打螺丝,就是让年轻人学个技术工种,都没人愿意。所以,没有一两代人过苦日子的决心,美国制造业根本不可能回流。

美国制造业的根基,早已被金融业掏空。美军装备老旧、维护不善,这仅仅是个开始。相信在未来,这种趋势将愈发明显,美国军工被中国军工超越,或许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