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禾元生物‘稻米造血’挑战血制品巨头,成本与市场前景分析

时间:2025-10-29 15:22:02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晓诺

一家尚未实现盈利的创新药企,凭借万亩稻田的‘稻米造血’技术登陆科创板,同时向国内外血制品巨头发起挑战。10月28日,禾元生物(688765.SH)依据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完成IPO,标志着暂停两年的‘科创板五套’规则正式重启。

禾元生物的核心产品为全球首创的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这也是其目前唯一实现商业化的产品。过去三年,公司累计亏损4.8亿元,其‘自我造血’能力能否通过大米生产的‘人造血’实现盈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稻米造血’价格翻倍,产能扩张瞄准百亿市场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禾元生物的重组人白蛋白目前售价为890元/盒(规格:10g(20%,50mL)*1瓶),较市面上人血白蛋白价格高出一倍以上。此次IPO,公司以29.06元/股的发行价募资约26亿元,其中16.57亿元将用于建设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以支持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上市首日,禾元生物股价涨幅超200%,次日再度上涨超10%。截至发稿,其股价达113.88元/股,总市值407亿元,已超越上海莱士(002252.SZ)、天坛生物(600161.SH)等国内血制品头部企业。同期,上述企业股价均出现下跌。

挑战人源血与进口血,瞄准国内近20%市场份额

人血清白蛋白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血制品,可用于治疗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传统生产方式依赖人体血浆提取,而禾元生物通过转基因水稻技术实现突破:将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使其在胚乳中合成并积累白蛋白,最终从大米中提纯制药。

这一技术不仅挑战了人源血制品,还直指进口血制品市场。由于中国对血制品牌照的严格管控,国内血浆采集量增长有限,进口依赖度持续攀升。国投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进口人血白蛋白签发批次占比达66%,十年间增长约2.5倍,而国产白蛋白仅增长六七成。

禾元生物从中看到了百亿级市场机遇。招股书显示,2020年中国人血清白蛋白治疗药物市场规模达258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570亿元。公司已建成年产100万支的智能化生产线,并计划2026年建成产能1200万支的产业化基地,目标占据国内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植物源白蛋白:安全性与成本优势待验证

禾元生物的重组人白蛋白目前仅获批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30g/L)的治疗,该适应证占整体市场规模约30%。然而,随着乙肝疫苗普及,肝炎发病率下降,该领域市场空间逐渐萎缩。公司预计,2022年国内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为56.7万人,2030年将减至45.5万人。

尽管如此,禾元生物仍优先推进美国市场布局。根据招股书,公司计划2025年完成美国III期临床试验,2026年提交上市申请,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核心产品上市及适应证拓展。

植物源白蛋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安全性与成本。公司称,其产品不依赖血浆捐献,杜绝了血液传播病毒的风险,且原料生产仅需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规模化成本更低。临床数据显示,植物源白蛋白疗效非劣于人源产品。

然而,价格对比显示,禾元生物产品当前售价890元/盒,而市面上人血白蛋白价格在350—400元之间。公司曾表示,规模化生产后成本可大幅降低,但具体优势尚未明确。若未来纳入医保目录,产品价格或进一步下调。

竞争加剧:酵母体系对手紧追,技术路线分化

在重组人白蛋白赛道上,禾元生物并非唯一玩家。截至2025年8月31日,全球另有4家企业研发同适应证产品,但均采用酵母表达体系,与禾元生物的稻米体系形成差异化竞争。

其中,通化安睿特进展最快,其产品已于2024年在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款重组人白蛋白药品,中国临床III期试验也已完成。深圳普罗吉同样完成了临床III期试验。

除‘稻米造血’外,禾元生物的其他产品也沿用类似技术路线。例如,重组人乳铁蛋白溶菌酶口服液已进入临床III期试验,用于治疗儿童轮状病毒及急性病毒性腹泻;重组人α-1抗胰蛋白酶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刘晓诺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一个想成为观察家的倾听者。
关注医药、健康领域的公司、人和事。请联系liuxiaonuo@eeo.com.cn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