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行业诟病的“零公里二手车”乱象,或将随着监管部门的强力整治成为历史。2025年11月14日,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源头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推动我国二手车出口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严控新车冒充二手车出口,建立双重审核机制
《通知》明确提出“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的核心要求,并制定“180天注册期+售后确认书”双重审核标准。自2026年1月1日起,申请出口距注册登记不满180天的车辆,企业需补充提交由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内容涵盖出口国别、车辆信息及售后服务网点等,并加盖公章。无法提供有效材料的车企将无法获得出口许可证。

动态管理企业信用,建立退出机制
《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完善二手车出口信用评价体系,对照《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对企业实施动态监管。对存在伪造证件、不履行质量保证、未提供维修技术支持等七大违规行为的企业,将采取约谈、责令整改等措施;情节严重者,其法人及关联企业申请出口许可证时将被严格审查整改落实情况。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负面清单通过明确自律红线,有效消除行业“模糊地带”。
规范改装车出口,强化信息真实性核查
针对以改装车名义出口的现象,《通知》要求企业准确填写车辆底盘品牌、改装车品牌及型号等信息,并提交改装真实性证明材料。对无法证明改装合法性、产品未列入工信部《公告》或未通过国家强制性认证的车辆,一律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此举旨在遏制部分企业通过虚假改装规避监管的行为。
推动行业价值升级,聚焦品质与透明度
《通知》鼓励企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建立检测评估体系、如实披露车况(如行驶里程、维修记录)、优化车辆配置(如适配出口国排放标准)等方式,提升中国二手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二手车出口量突破40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超30%,全年预计达50万-60万辆,较2019年试点初期增长超145倍。
监管加码背后:行业爆发式增长下的质量隐忧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表示,尽管我国二手车出口量持续高速增长,但极少数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已引发信任危机。2025年9月26日,商务部等四部门宣布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进一步凸显监管层对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心。业内专家认为,此次四部门联合出台《通知》,不仅是约束性监管,更是通过系统性方案引导行业从“规模增长”迈向“价值增长”。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