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5年9月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揭示了当前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存款与贷款等多项关键指标的最新变化。报告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流动性。
一、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实体经济融资结构优化
据初步统计,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7.03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1%,尽管同比略有下降,但仍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
此外,政府债券余额达到92.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占比提升至21.2%,同比高2.1个百分点,显示出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融资方式占比有所下降,反映了融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显著,政府债券融资成亮点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达到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成为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企业债券净融资、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也有所增加,为市场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三、M2增长8.4%,货币供应量保持稳健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狭义货币(M1)余额为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7619亿元,货币供应量保持稳健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持。
四、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住户存款成主力
9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332.1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24.94万亿元,同比增长8%。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成为存款增加的主力军。非金融企业存款、财政性存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也有所增加,显示出市场资金的充裕。
五、人民币贷款稳步增长,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高
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274.33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占比高达91.1%,显示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住户贷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也有所增加,但占比相对较低。
六、银行间市场利率稳中有升,市场活跃度提升
前三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601.03万亿元,日均成交8.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5%,显示出市场活跃度的提升。9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5%,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46%,均比上月有所上升,但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市场利率保持稳定。
七、国家外汇储备稳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增长
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4万亿美元,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1055元人民币,汇率水平基本稳定。前三季度,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3.06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6.04万亿元,均有所增长,显示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蓬勃发展。
注:
1. 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2.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3. 报告中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4. 自2023年1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由此,对社会融资规模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贷款核销”数据进行了调整。
5. 中国人民银行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