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350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从高端酒楼到地域名店,曾经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牌餐饮企业,在2025年集体陷入生存困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超过20家经营20年以上的知名餐企宣布闭店,这场以"老字号"为主角的市场洗牌正在加速进行。
经营23年的北京云南菜标杆"中8楼风尚云南菜",于9月15日正式关闭颐堤港店。这家2002年创立于三里屯的网红餐厅,曾以创新滇菜吸引大批年轻白领。社交媒体上,老顾客纷纷感叹:"铜锅焖饭北京独一份,如今再也吃不到了。"但也有消费者指出:"最近半年菜品创新不足,服务体验下降。"
同样拥有23年历史的山东餐饮巨头舜和集团,其济南泉城路店于9月22日撤牌。该集团旗下拥有"舜和巴西烤肉""舜和德国餐厅"等知名品牌,酒店餐饮营收占比超75%。当地消费者回忆:"刚开业时车位难求,去年总经理还亲自摆摊促销。"
高端餐饮市场同样寒意逼人。香港传奇米其林三星富临饭店北京分店,将于10月15日终止营业。这家由"世界御厨"杨贯一创立的品牌,北京店人均消费达466元,主打燕鲍翅等高端菜品。无独有偶,南京"民国红公馆"旗下所有门店及子品牌均已暂停营业,部分门店被贴上欠费停水停电通知。
广州老牌火锅"一哥澳门豆捞"也难逃厄运,其高德置地店将于4月30日停业,荔湾领展店3月底已关闭。这家2007年创立的港式打边炉品牌,目前仅剩一家门店营业,昔日"老广白月光"的光环逐渐褪去。
这场闭店潮暴露出正餐业态的深层危机。作为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载体,正餐企业普遍面临重投入、高运营成本的挑战。某餐饮咨询机构负责人指出:"正餐从产品到服务的复杂程度远超快餐,环境变化时转型难度极大。"
南京红公馆的闭店原因颇具代表性。其创始人吴斌在朋友圈透露:重金投资失败导致巨额亏损,负债经营与内部管理漏洞交织,最终被高利贷套牢。这家曾代表南京美食高度的品牌,如今只剩一地鸡毛。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中高端餐厅每天至少需要20桌客人才能覆盖成本,现在市场环境下,很多餐厅每天只有几桌客人,关门实属无奈。"数据显示,2024年起中高端餐饮的倒闭潮已现端倪,经济下行与禁酒令政策叠加,导致商务宴请需求锐减。
米其林、黑珍珠等荣誉曾是高端餐饮的流量密码,如今却成为转型包袱。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指出:"黑米评级曾是高端餐饮的王牌,现在更像一道流量栅栏,挡住了品牌创新的路。"
品牌老化与客群断层是致命伤。北京鼎泰丰闭店时引发老顾客"最后的狂欢",但热闹背后是年轻客群的严重流失。上海26年老牌顺风大酒店的闭店潮更具警示意义,大众点评显示其8家门店已暂停营业。有网友透露,某分店仅更换招牌未改装修,"不好吃了,年轻人都不爱来"成为普遍评价。
面对寒冬,部分老字号展现出惊人韧性。161岁的全聚德通过主题店改造、推出"萌宝鸭"文创IP等举措,积极拥抱年轻市场。全聚德总经理周延龙坦言:"老字号要会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沟通。"
大董烤鸭采取"铁腕手段"应对亏损。创始人董振祥透露,近半数门店处于亏损状态,对无法改善的门店坚决关停。同时推出新品牌模型,首月即实现盈利。海底捞的"红石榴计划"更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创新副牌营收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
适者生存的法则在餐饮业愈发明显。董振祥的警示值得深思:"站在行业拐点,要向世界学习但不要失去自我。"这场闭店潮既是市场出清的必然,也为幸存者指明方向——强化现金流管理、控制运营成本、紧跟消费趋势,方能在寒冬中破局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