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机器人养老: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探索与挑战

时间:2025-11-05 06:23:2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梁异

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一台智能洗头机器人正成为“明星设备”——每天清晨,老人们排着队等待体验这项新服务。对护工而言,给长发女性老人洗头曾是耗时半小时的体力活:衣服易打湿、老人抗拒配合、需反复安抚;而如今,老人只需躺在特制躺椅上,机器人8分钟即可完成洗发、吹干全流程。这一场景,正是中国养老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实生活的缩影。

老龄化倒逼技术落地:3亿老人的照护刚需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占比超五分之一;预计到2035年,这一群体将超4亿,占比超30%。面对如此庞大的照护需求,养老机器人被寄予厚望。2025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9月,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公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项目名单》,涵盖情绪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等十大场景,要求各地加大支持力度。

然而,这些设备距离成为老年人“日常伙伴”仍有距离。深圳市养护院院长李锡坡坦言:“陪聊机器人功能仍停留在对话、放歌层面,而喂饭、换尿布等细致照护工作,机器人尚无法替代。”连锁养老机构康乐年华董事长袁治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真正能落地的,仍是重复性工作设备,如楼层巡检、清洁、送物机器人。

从“替代护工”到“辅助刚需”:单项功能设备先行突破

在养老场景中,移位难题尤为突出。中国约3500万失能老人(占全体老年人11%),日均需被移动七八次。湖南一渡医疗研发的辅抱式移位机,通过腋下支撑将老人托起,解决了这一刚需。33岁的脊肌性肌肉萎缩症患者妮妮在上海养老展上体验后感慨:“设备让我第一次准确知道自己的体重,也让我看到了独立生活的可能。”

大模型技术推动下,通用型具身智能开始探索养老场景。自变量机器人科技推出的产品,优先聚焦洗衣、叠衣、打扫卫生间等家务活。联合创始人庞浩指出:“直接帮老人洗澡难度大,但让机器人承担重复性劳动,可释放护工精力,使其专注于情感交流和专业判断。”

落地难题:实验室与现实的落差

尽管需求迫切,但养老机器人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李锡坡发现,部分初代产品仅关注功能实现,忽视老人心理需求:如压力感应床垫因不防水、摄像头监测侵犯隐私被淘汰。英国艾伦·图灵研究所研究员詹姆斯·赖特在《机器人不会拯救日本》中指出,日本工程师因缺乏与老人互动,设计的产品常沦为“二维角色”,无法满足真实需求。

企业端同样面临困境。陈清团队研发移位机时,仅支撑点设计就迭代数十次:从太低导致老人下滑,到增加“羊角”形弧度提升舒适度,每一步都需反复测试。作为科技CEO姚萍则强调:“失能老人无法描述需求,设计团队只能在测试中‘适老化改造’,如便携式洗浴机通过水流控制、智能温控技术,让老人无需离床即可享受舒适洗浴。”

买得起才能用得上:价格与支付体系的双重考验

高昂成本是推广养老机器人的核心障碍。袁治调研发现,市面巡检机器人售价10万-15万元,租赁年费达六七万元,远超普惠型养老机构承受能力。陈清团队曾向湘潭一户月收入2000元的家庭赠送移位机,对方直言“5000元是心理上限”,而这一价格连成本都难以覆盖。

对比国际经验,欧洲失能老人因保险覆盖,购买辅助产品个人仅需支付5%-10%。姚萍建议:“中国需探索长护险与商业保险结合的模式,如将产品纳入长护险辅具租赁,降低家庭负担。”清华大学梁正教授则呼吁建立保险机制:“厂家需充分披露风险,保险公司承担事故赔偿,平衡创新与责任。”

安全与信任:技术兜底与多元保障

安全风险是另一重担忧。陈清的产品目前主要投放机构端,个人端多靠赠送,原因之一是缺乏售后保险。姚萍团队通过AI健康平台实时监测老人使用设备时的健康数据,提前干预异常情况;北京社科院王鹏研究员指出:“智能养老机器人需具备多重传感器、紧急制动系统,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护老人。”

从深圳市养护院的洗头机器人,到辅抱式移位机、通用型家务机器人,养老科技正逐步渗透生活场景。然而,技术迭代、成本控制、支付体系构建仍需跨越多重门槛。正如袁治所言:“养老不需要‘花里胡哨’,解决真实痛点,才能让机器人真正走进现实。”

(本文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