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条蜿蜒的河流滋养着广袤的土地——乌伦古河。它发源于青河县,自东向西流经富蕴县,最终汇入福海县的乌伦古湖,被誉为阿勒泰的“母亲河”。作为土生土长的福海县人,我虽因工作定居富蕴县,但始终与这条河流紧密相连。杜热镇派出所的旧址,距离河岸不过两公里,每日推窗可见河水奔流。
乌伦古河流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唯一的蒙新河狸栖息地。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两颗标志性的大板牙、圆润的身体和扁平的尾巴闻名,模样憨态可掬。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通过筑坝蓄水调节水位,改善水质,为鱼类、鸟类等生物创造了稳定的湿地环境,堪称“生态系统工程师”。
然而,这份生机曾一度濒临消逝。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乌伦古河在2010年代出现断流,河岸植被退化,河狸栖息地碎片化,种群数量锐减至不足百只。保护行动迫在眉睫。
2022年,阿勒泰地区启动“母亲河复苏行动”,通过跨流域调水、推广节水农业、建立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等措施,让干涸的河道重新流淌起生命之水。与此同时,一场守护生态安全的“接力赛”拉开帷幕:
作为基层民警,我亲历了多起救助行动。记得一个寒冬深夜,牧民发现一只河狸被困在灌溉渠冰面,身体冻僵。我与同事用工具凿开冰层,将它抱回派出所,用暖气和柳条细心照料,待其恢复体力后送往专业机构治疗冻伤的尾巴。当它重返乌伦古河时,游向芦苇荡的背影,让我深感守护的意义。
生态保护不仅是执法行动,更需全民参与。一次,我们接到线索,一伙不法分子在上游非法捕猎。联合林业部门蹲守三夜后,成功捣毁团伙,解救数只受伤的鹅喉羚。如今,这些曾濒危的动物已能自由奔跑于山林间。
五年来,乌伦古河的生态改善有目共睹:河岸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蒙新河狸种群数量增长50%,大天鹅、长耳鸮等珍稀鸟类重现河谷。这些变化背后,是民警、牧民、志愿者等无数普通人的坚守。
跟随民警张胜杰的脚步,我见证了阿勒泰的生态奇迹。当红隼掠过蓝天,兔狲隐入山林,蒙新河狸在水中嬉戏,这片土地的生机不仅源于自然馈赠,更来自每个人的行动。保护生态从非孤军奋战——它是车灯划破夜色的勇气,是牧民递来热水的温暖,是普通人守护家园的信念。蒙新河狸的故事证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案,就藏在每一次弯腰植树、每一声警笛呼啸、每一双伸向受伤动物的手中。
(本报记者 李亚楠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