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未成年人:多方合力筑牢医美安全防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近日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审美观处于形成阶段,易受外界宣传等因素影响。过早接受医美手术不仅可能造成身体创伤,更易引发心理问题,且术后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风险。基于医学伦理与未成年人保护原则,官方明确建议未成年人应避免进行医美项目。

随着医美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行业乱象频发。部分机构通过夸大效果、制造容貌焦虑等手段诱导消费,甚至将手术刀包装成“美容笔”,用“微调”“轻医美”等概念模糊医疗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机构刻意传播“白幼瘦”“精灵耳”等畸形审美标准,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严重外貌焦虑。数据显示,近三年未成年人医美投诉量年均增长47%,其中因非法行医导致的毁容案例占比达32%。
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涉及手术、药物、激光等侵入性操作,必须在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正规机构开展;后者仅限于皮肤表面护理,严禁开展任何医疗行为。然而,市场调查发现,68%的生活美容机构存在违规开展医美项目行为,其通过“零创美容”“午休式变美”等话术淡化风险,甚至推出“医美贷”“分期变美”等金融陷阱,使未成年人深陷债务危机。
网络空间的审美扭曲正在加剧危害。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A4腰挑战”“锁骨放硬币”等话题累计播放量超50亿次,相关内容下15-24岁用户互动量占比达61%。某些机构更打出“颜值即生产力”“整容改变命运”等标语,配合“学生特惠价”“高考后整形季”等营销策略,导致未成年人整形低龄化趋势明显。法律明确规定,为未成年人实施医美项目须经监护人书面同意,但实际执行中,35%的机构存在未核实监护人身份即开展手术的情况。
构建未成年人医美防护网需要多方协同。监管部门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实施行业禁入,将典型案例纳入征信系统。建议修订《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医美须监护人全程陪同并签署双份知情同意书,同时要求机构建立术前心理评估机制。学校与家庭需加强审美教育,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美>自然美>修饰美”的认知体系。数据显示,接受过系统审美教育的青少年,其医美冲动率下降7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健康永远是美的前提。当社会不再用单一标准丈量容貌,当每个“不完美”都能被温柔接纳,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摆脱外貌焦虑的枷锁。正如医学专家所言:“真正的美丽,是自信的笑容与挺拔的身姿,是无需修饰的生命力绽放。”让我们携手为青少年筑起审美防护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在成长。
(作者:白剑峰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10月31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