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达孜废砖重生记:从建筑垃圾到绿色建材的蜕变

时间:2025-11-18 06:47:1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刘阳禾

李海霞 次仁罗布

我曾是一片夯土老藏房的一部分,身上烙印着高原阳光的炽热、风雨的洗礼和酥油茶的醇香。当老城区改造的浪潮袭来,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我破碎、沉睡,与其他钢筋、木材一同被视为“建筑垃圾”,等待着被遗弃的命运。

然而,就在我以为生命即将终结时,一辆卡车将我运走。沿途的风裹挟着雪山的清冽,阳光也格外耀眼。最终,我和其他“伙伴”一同抵达了达孜区岗日霓霞建筑垃圾回收制砖厂——一个让我重获新生的地方。

机器轰鸣,全副武装的工人们将我们集中起来。这里不仅有我这样的老藏房废料,还有来自堆龙德庆区商场改造的破损瓷砖、尼木县公路升级铲下的水泥块……“这些废旧材料都是从各个建筑工地送来的,不需要我们购买,可都是好‘宝贝’啊。”工厂老板格桑次仁的声音响起,“既解决了建筑垃圾无处去的问题,又能带动群众增收,实现了节能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的双重利益。”在他的肯定中,我的重生之旅正式开启。

随后,我们被送上长长的传送带,经过粉碎、磁选、筛分等一系列工序,褪去了旧日的形态,反而倍感轻松。“这些分离出来的木屑,也没啥用,怎么处理?”有人发问。“谁说没用?都是柴火,去周边村里问问,谁家需要,免费拉走。”格桑次仁说,“我们要实现资源再利用的最大化。”听着他的话,我多了一份安心。

很快,我又与水泥、清水等新伙伴在搅拌机巨大的滚筒里相遇,飞速旋转、紧密融合。“注入这些模具,经过高压固化,就成了新的砖。”某天,几名记者来访,老板向他们详细介绍,“自2019年投产运营至今,我们累计处理建筑垃圾25万余吨,实现辖区建筑垃圾100%回收利用。带动了当地137人就业,每年实现就业增收470万元。”

我的身体里,依然流淌着这片土地的基因,但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我和重生的兄弟姐妹们,被用于建设达孜的新学校、新民居、新道路。而我,更是成为了工厂改扩建后新建筑的一部分。每当阳光照在我身上,那份温暖,仿佛是对我新生的礼赞。

在这里,我继续见证着工厂的成长,也看到更多当地村民经过培训成为熟练工人,脸上洋溢着增收的喜悦。2023年扩建时,新的生产线加入,处理能力变强,我感受到一种“成长的脉搏”;2024年,在区各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老板争取到乡村振兴资金,工厂再次升级。我们厂还获得了“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奖,在我看来,实至名归。

……

当然,我更知道老板格桑次仁是如何成为致富带头人的。有一次记者问他:“您是如何想到在自己家乡开办建筑垃圾回收制砖厂的?”他告诉记者,曾经在火车上结识了一位湖南长沙的朋友,聊天中得知内地这样的企业很多。后来,那位朋友邀请他去长沙的工厂里参观学习,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友情也更加坚固。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达孜区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岗日霓霞建筑垃圾回收制砖厂为示范引领,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径。我听说,这份绿色答卷,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为高原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达孜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