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持续走低,一款宣称能实现3秒速热、最高温度达65℃的电加热衣成为冬季消费市场的新宠。这类兼具科技感与实用性的保暖装备究竟如何实现加热功能?其安全性能是否经得起考验?本文通过市场调研与专业实验,为您揭开电加热衣的神秘面纱。
市场现状:价格跨度大,功能差异明显
记者在主流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电加热衣价格区间从几十元到千元不等,主要分为搭售充电宝和独立供电两种类型。产品形态涵盖外穿马甲、夹克及贴身保暖内衣等款式。某品牌加热马甲宣称配备近20个发热区域,支持40℃-70℃四档温控,甚至标注可水洗功能。

据材料专家介绍,电加热衣的核心原理是在衣物内衬嵌入发热片,通过充电宝供电实现局部加热。目前主流发热材料分为三大类:碳基膜(含碳纤维膜、石墨烯膜)具有快速升温特性;金属膜与金属发热丝发热稳定但抗弯折性差,频繁揉搓可能导致线路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新兴消费品类,电加热衣此前缺乏专项国家标准。商家多参照2008年实施的《电热毯、电热垫等柔性加热器具》国家标准(GB4706.8-2008)。2024年新修订的GB4706.8-2024将于2026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首次将电加热衣单独列章,明确规定了温度上限等关键指标。
实测揭秘:宣传与实效存在差距
消防部门针对市售碳纤维发热电加热衣开展的对比实验显示:从100元至300元不等的四款马甲中,两款低价产品仅符合纺织物检测标准,缺乏加热电器类质量认证。更令人震惊的是实测数据——某宣称"3秒速热至65℃"的产品,在穿戴15分钟后,右胸温度仅35.6℃,最高部位右肩也仅达41.3℃,与宣传效果相差甚远。

拆解检查发现,四款产品中有两款存在线路布设混乱问题,内部导线跨越式连接易导致接触松动,埋下局部过热隐患。根据现行国标要求,柔性发热器具应避免内部布线交叉,以保障使用安全。
安全指南:选购使用全攻略
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安全问题,专家指出:当前市售电加热衣多采用5V低压供电,漏电风险较低。选购时应重点核查:产品是否标注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搭配的充电宝是否通过CCC强制认证,发热区域是否分布合理。

使用环境建议:进入高温场所前应关闭电源,潮湿环境慎用;避免重物挤压或折叠,禁止私自改装拆卸;不同产品清洗方式差异较大,可机洗产品需选用轻柔模式,水温不超过30℃,使用中性洗涤剂,禁止烘干熨烫,建议自然晾干。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监制/李浙 主编/张志达
编辑/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