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1月19日电(记者 王逸飞)在浙江,乡村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就业创业的新舞台。数据显示,当地累计培育45周岁以下的农创客超10万名、现代“新农人”58.4万人,农村青年在家门口找到增收新路径的案例不断涌现。这一现象背后,是浙江以“千万工程”为牵引,通过“人”“村”“产”多维发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从农创客的创业实践到片区组团的协同发展,再到土特产全产业链的升级,浙江正以年轻人为核心,绘就一幅具有时代特征的乡村发展新图景。

全链条政策供给:为年轻人铺就乡村创业路
“开同学会的时候,我跟同学已经是两种肤色的人了。不过除了皮肤黑点,在农村没什么不好,收入也不比别人低。”在嘉兴桐乡市,“90后”农创客刘惠婷笑着向记者展示自己开农机的照片。这位会计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因发现机械对农业生产的变革性影响,毅然返乡成为农创客。借助地方创业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她带领油车桥粮油农机合作社从7人发展到110人,拥有超30台大型农机,年服务农田超6万亩,惠及近万农户。
刘惠婷的故事是浙江乡村振兴“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的缩影。2021年,该省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并率先出台农创客培育政策。五年来,通过建设1127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提供拎包入住等“农创‘十招’”扶持政策,浙江为年轻人创业铺就“快车道”。以桐乡崇福农创园为例,其引进93家农创主体,带动270名青年就业创业,平均年龄30岁,每年直接为村民增收超5600万元。
目前,浙江农创客的创业领域已覆盖“土特产”全产业链。他们将“互联网+”等新思维融入农业生产经营,推动人才、土地、技术等要素向农村集聚,成为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

片区组团一体化:强村带弱村的共赢实践
在海宁盐官镇,曾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80后”王天云,通过“村入股+企运作”模式,将塔莎园艺落户桃园村。第一年销售额即超5500万元,村集体获得土地租金和分成,村民在企业就业增收。这种模式随后复制至片区组团内的6个村庄,通过差异化花卉种植实现村企协同共赢。目前,塔莎园艺全网粉丝超1000万,年产值近1亿元,片区各村村集体年收益达100万元至700万元不等。
浙江“十四五”期间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作为重要路径,通过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实现区域共同富裕。2024年,该省启动226个重点村片区组团建设,辐射带动1447个周边村。例如,衢州市开化县“两有”金星片区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带动5个村打造“培训+”特色产业,上半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70.3%。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王通林表示,“十五五”时期,浙江将健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机制,建设500个重点村组团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以上周边村,构建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格局。

土特产优质优价:小包子撬动大产业
在嵊州市小吃共富产业园,梁柯鑫从“全职宝妈”转型为包馅工,月收入六七千元。嵊州小笼包作为浙江“美食名片”,全国门店超3万家。为推动产业升级,当地统一生产标准、门店形象,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已为4120户小吃从业者发放贷款4.77亿元;举办培训200余期,培养中高级技工上万人;建成多个乡镇小吃产业园,集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
嵊州小笼包产业的变革是浙江“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的缩影。2024年,该省启动优质优价工程,目标到2027年底建成单条产值超10亿元、100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150条和20条,总产值达360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年增收6%以上。目前,浙江已建成县域产值1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超3200亿元。
王通林表示,浙江将以“土特产富”牵引农民增收致富,深化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一链一策”壮大农业全产业链,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