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大同11月19日电 (胡健 马静波 孙明月)近日,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农贸市场内,五十多岁的张师傅正熟练地捆扎、称重、打包大葱。这个曾经以传统杂粮种植为主的地区,如今凭借大葱特色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

图为山西大同天镇县村民正在耕作。宋佳烨 摄
位于大同市天镇县的白羊口村,背靠苍山、溪流环绕,耕地以沙壤土为主。过去村民主要种植高粱、玉米等传统作物,但因土壤特性与作物需求不匹配,加之地块分散难以机械化作业,亩均收益长期不足千元。如何突破土地效益瓶颈,成为当地农业转型的关键课题。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驻村工作队联合镇村干部,邀请农技专家开展土壤检测与市场调研。专家团队发现,该村沙质土壤透气性极佳,加之山泉水灌溉便利,特别适合大葱根系发育。经科学论证后,当地决定将大葱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白羊口村流转10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统一引进抗病性强、葱白长的优质品种,并聘请农技专家全程指导。从育苗到采收的全程标准化管理,使大葱平均亩产突破5000斤,品质达到出口标准。
在销售端,当地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合作社与县城及周边地市批发市场建立长期合作,通过冷链物流实现48小时直达。村民黄二兰算了一笔账:“过去自己种地每亩净收入600元,现在土地流转费加务工工资,年收入直接翻倍。”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既保障了村民生计,又为乡村发展留住了核心劳动力。
据统计,大葱种植全周期可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超3000元。当地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党建+产业”融合模式,重点推进大葱深加工项目开发、地理标志品牌认证及电商销售渠道拓展,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