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广西提前超额达成‘十四五’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目标

时间:2025-11-20 18:26: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子怡

中新网南宁11月19日电(林艳华 周复宏 袁文馨)1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发布最新数据:截至11月上旬,广西累计争取中央专项资金8.49亿元,统筹自治区级配套资金6.86亿元,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7775.44公顷,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修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广西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构建起‘制度+技术+模式’三位一体的生态修复体系。先后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文件,配套制定《广西废弃石灰岩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指南(试行)》等技术规范,将修复工作精准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一屏两核一带六区’总体布局。针对桂北喀斯特山地、北部湾滨海湿地等不同生态类型,实施‘一矿一策’分类治理,确保修复方案科学适配。

南宁园博园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实景

图为南宁园博园废弃矿坑生态修复一角。任绍威 摄

在资金统筹与项目实施方面,广西创新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市县资源形成合力。成功落地2个国家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同时推行‘肥瘦搭配’资源配置模式,推动14个自治区级重大工程和8个示范项目落地见效。其中,贺州市平桂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

修复理念上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形成三大修复路径:对生态基底较好的区域实施自然恢复,累计完成4680.57公顷;对受损严重区域采用工程修复技术;对具备开发价值的区域推进转型利用,打造出4493.82公顷文旅景区、特色农业基地等新业态。经测算,多元化修复模式较传统工程修复节约成本约46亿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科技赋能显著提升修复效能。广西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卫星遥感监测、三维建图等技术,实现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依托自然资源部南方石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引进类壤土改良、微生物结皮等12项关键技术,建设本土化试验示范基地5个,预计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超2亿元。

针对重金属污染治理这一难题,广西自然资源厅联合生态环境厅印发专项通知,划定7个重金属重点治理区,建立包含32个项目的自治区级协同治理储备库。通过‘生态修复+污染治理’联动机制,为‘十五五’时期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经过五年攻坚,广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工作交出亮眼答卷:昔日的裸露矿坑变身城市绿肺,受损山体重披生态外衣。据监测,修复区域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下降60%,为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擦亮‘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品牌提供了生动实践。(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