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一起涉及上市公司羚锐制药(600285.SH)的敲诈勒索未遂案在河南新县人民法院迎来首次开庭。这起案件因朱某、高某等人涉嫌跨省购药转售引发纠纷,最终演变为刑事指控,引发医药行业广泛关注。
案件起因于高某等人从青海采购羚锐制药等药企的药品,转售至安徽、江苏等地。在销售过程中,羚锐制药青海经销商突然要求回购这批药品,并约定加价回购签订合同。然而,在交易完成后,高某等人却被河南新县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为由带走调查。朱某被羁押15个月后,案件终于迎来首次开庭。
所谓“串货”,是指药品区域代理商将特定区域销售的药品通过非正规渠道销往其他区域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破坏药企的定价体系,令企业苦不堪言。然而,在过往案例中,药企通常通过合同约束经销商或回购药物来应对,极少涉及刑事层面。
2024年7月底,自称羚锐制药员工的人联系合肥博先医药有限公司的季某,提出回购从青海串来的药品,但要求用青海中藏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合肥博先此前通过高某等人,利用第三方公司串货1300余万元,其中包括羚锐制药的两款药品,采购费用为93.47万元。
在药品运抵合肥后,合肥博先将大部分药品卖给南京和湖北的医药公司,仓库剩余药品不多。8月23日,四名自称羚锐制药销售公司和总部的人士来到合肥博先商量合同细节,却突然变更签约主体为羚锐制药。双方签订回购合同后,两名到场人员亮出警官证,称季某涉嫌敲诈羚锐制药,并出示刑事拘留书。
这场串货纠纷迅速升级为敲诈勒索案。朱某、高某等人先后到案,案件经过两次退侦后,于2025年5月8日移交至新县人民法院。
根据新县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高某挂靠青海健康云医药有限公司,利用虚假身份与多家药企销售代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制作药品虚假流向的方式骗取信任,将药品跨区域串货至合肥博先等公司囤积。
起诉书指控朱某安排季某通过挂网销售等方式威胁药企,迫使企业加价回购药品以赚取差价。具体指控包括:从山西好医生销售代表处以约97万元购入的药品要求以217万元回购;从湖北真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处592.8万元购入的药品要求以1490万元总价回购。
然而,季某对“迫使企业回购”的说法表示不认同。他称,被抓后新县警方要求合肥博先回购已卖出的药品,并承诺只有药企出具谅解书才能减轻量刑。季某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警方不仅要求回购药品,还要求返还药企销售代表的个人损失。
10月31日的庭审中,朱某等人的律师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管辖权异议、回避申请等程序问题。开庭仅半小时后,法院宣布延期审理。这起案件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其可能为行业提供司法样本——串货行为只要加价卖货就可能面临敲诈风险。
一名资深从业人士表示,如果药企利用影响力让警方介入经营活动,案件定性将影响行业生态。在合肥博先案中,羚锐制药如要回购93万元药品需支付120万元,山西好医生则需支付217万元购回97万元销售的产品。起诉书称串货方通过威胁迫使药企加价回购,但高某反驳称,这些回购均未实际执行,且合同为后期按警方要求补充。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指出,本案争议核心在于是否存在“威胁或要挟”行为。若合肥博先的挂网销售是正常市场行为,且回购合同基于平等协商达成,则“威胁”指控难以成立;反之,若有证据证明其通过非法手段对药企形成心理强制,则可能构成敲诈勒索。
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表示,从法律角度,“串货”不违反刑事法律规定,药品经营企业有权自主定价。他关注该案是否会成为公安机关打击此类行为的先例。
“串货”并非医药行业独有现象,只要存在利差就会发生。药品因医保政策、经济水平、物流成本差异导致定价不同,价差可达20%-30%。一位行业资深人士称,打击串货的本质是企业想维持区域垄断,但价低向高价区域流动会破坏销售体系。某些药企的高返点模式甚至催生专业“串货”人。
2015年,国家推出《关于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建立市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因此,“串货”从法律角度不违法。然而,串货行为对药企影响巨大:某抗肿瘤药因串货导致零售价从1200元/盒跌至800元/盒,市场占有率从25%暴跌至8%;某头部制药公司曾因渠道管控不力损失约5000万元渠道利润。
前述药企人士指出,现在药企注重价格体系管理,尤其是有医院销售的产品。假设一款药在医院卖50元,串货价35元,若在网上卖40元甚至赔钱销售,会扰乱价格体系,甚至被医保部门查处。因此,厂家对串货管理严格。
并非所有产品都容易发生串货。某些强势成熟产品零售价12元,出厂价可能达10-11元,利润空间有限,价格操作空间小。
医法汇创始人张勇律师认为,药企和经销商之间的串货行为通常属于商业违约,可通过民事程序处理。若涉及非法倒卖、销售劣质药品或骗保等,则涉嫌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经销商之间的串货行为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这起案件为医药行业敲响警钟:在市场调节价背景下,如何平衡渠道管理与法律风险,将成为药企必须面对的课题。
澎湃新闻记者 戴高城 李潇潇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