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拉萨11月17日电 题: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十年:从“输血”到“造血”的医疗飞跃
中新网记者 贡桑拉姆
“2015年以来,11批次共2417人次‘组团式’援藏专家进藏,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高原医学研究,取得显著成效。”11月17日,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大厅举行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1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谭相东介绍了这一跨越十年的医疗援藏实践成果。
图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10周年新闻发布会。孙伟 摄
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战略,将援藏模式从传统的“输血型”转向“造血型”。2021年8月,帮扶格局从初期的“1+7”(1家自治区级医院+7家地市级医院)扩展至覆盖自治区、市地、县三级的“1+7+13”网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援助体系。
谭相东介绍,经过十年“组团式”帮扶,西藏医疗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10年前,拉萨市人民医院仅是一家普通地市级医院;如今,我们已成为西藏首个通过‘三甲’评审的地市级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拜有庆表示,与2015年相比,医院年门急诊量从15万人次增至37万人次,增长2.5倍,并在2023年度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B+等级。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楠分享了多例成功救治案例:
2025年8月,那曲市人民医院次旺白玛医生在援藏专家指导下,从“观摩”学员成长为抢救前置胎盘大出血孕妇的骨干。如今,她已接过“传帮带”的接力棒,指导更年轻的同事。她感慨:“援藏专家不仅传授技术,更传递了医者仁心的精神。”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隆子县中心医院院长伍成林介绍,该县通过“组团式”援藏获得1.1亿元资金支持,完成县中心医院提质改建工程,新建高压氧室、感染楼等设施,采购64排CT等先进医疗设备。目前,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已基本完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