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大脑如何处理不同舞蹈风格?神经科学揭示独特神经响应机制

时间:2025-11-21 13:0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子怡

中新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近日发表一项突破性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不同舞蹈风格通过独特的动作模式、音乐节奏、美学特征及情感表达,以差异化方式激活大脑特定区域。这项发现为理解人类观看与表演舞蹈时的复杂神经活动提供了全新视角。

舞蹈如何重塑大脑的神经网络?

研究团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系统观察了大脑处理舞蹈信息时的神经活动模式。尽管既往神经影像学研究已识别出观看舞蹈时最活跃的脑区(如运动皮层、视觉皮层及情感处理相关区域),但关于个体大脑如何整合视觉、听觉与情感线索的详细机制仍存在空白。本研究首次通过量化分析填补了这一知识缺口。

跨舞种实验设计:从嘻哈到芭蕾的全面解析

实验招募了14名参与者(7名初学者与7名专业舞者),要求其观看总时长约5小时的舞蹈视频库。该视频库包含30余位舞者演绎的编舞作品,覆盖10种主流舞种:

  • 街舞系:嘻哈、霹雳舞、锁舞
  • 现代舞系:当代舞、爵士舞
  • 古典舞系:芭蕾舞、民族舞

所有片段均配以60余段风格迥异的音乐,确保实验材料涵盖多元文化背景与艺术表现形式。

AI模型破解大脑编码密码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深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基于海量舞蹈视频数据训练而成。通过将AI分析结果与参与者脑成像数据交叉验证,研究者发现:

  1. 多模态特征整合:动作复杂度、音乐节奏型、视觉美学特征及情感表达强度四大维度,可精准预测大脑对舞蹈的响应模式
  2. 专业训练的神经可塑性:专业舞者的大脑对不同舞种展现出更精细的区分度,尤其在运动皮层形成独特的“舞蹈指纹”
  3. 个性化映射机制:即使面对相同舞蹈片段,个体大脑的激活区域与强度仍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审美偏好与身体记忆的深层影响

研究意义:从艺术感知到神经康复

论文通讯作者、东京大学高木优教授指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舞蹈作为跨模态艺术形式的神经基础,更为舞蹈疗法在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我们计划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舞蹈认知的普适性与特异性。”

该成果标志着神经科学与艺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为理解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神经机制开辟了新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