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汽车‘以租代购’模式陷阱重重,消费者如何避坑?

时间:2025-09-25 14:04: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于晓艳

  近年来,汽车“以租代购”模式在消费市场迅速扩张,凭借“租满送车”“低门槛购车”等宣传语吸引大量消费者。然而,多名消费者反映,实际用车过程中遭遇虚假承诺、合同陷阱、维权困难等问题,这一模式正成为消费领域的新隐患。

  模式扩张背后:虚假宣传与合同欺诈频发

  汽车租赁公司推出的“以租代购”模式,通常以“租车满一定期限后过户”为卖点,看似降低了购车门槛。但消费者签约后发现,销售人员在推销时仅强调优惠和便利,对退车条件、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甚至通过“话术诱导”掩盖合同风险。例如,部分合同未明确车辆型号、配置等关键信息,导致消费者收到的车辆与预期不符;或以“行业惯例”为由设置“逾期即收车”“不退首付款”等霸王条款,剥夺消费者合法权益。

  乱象根源:监管滞后与行业准入门槛低

  汽车“以租代购”模式涉及融资租赁、汽车销售、金融贷款等多个领域,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标准。部分公司利用“融资租赁”名义规避汽车销售监管,通过“挂靠物流公司”“第三方贷款”等操作模糊业务边界,导致消费者维权时面临“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困境。此外,行业准入门槛低、缺乏信用评价体系,使得一些资质不全、信誉不佳的企业混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乱象。

  监管缺位:消费者维权难上加难

  由于监管体系与行业发展脱节,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常遭遇“踢皮球”现象。例如,部分公司通过“模糊条款”和“单方解释权”规避法律责任,消费者即使发现合同问题,也因证据不足或法律程序复杂而放弃维权。此外,维权成本高、周期长,进一步打击了消费者的维权积极性。

  三管齐下: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要根治汽车“以租代购”模式的乱象,需从监管、法律、消费者教育三方面协同发力:

  • 强化监管穿透力:监管部门应明确融资租赁与汽车销售的业务边界,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对“阴阳合同”“虚假宣传”等行为实施全面审查,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加强对行业准入和日常经营的监管,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 完善法律救济渠道: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推行“合同示范文本”,明确退车条件、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减少合同纠纷。设立行业调解机构或快速仲裁通道,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途径。
  • 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普及汽车“以租代购”的法律风险和合同要点,提醒消费者“细看合同、留存证据、谨慎签约”。鼓励消费者在签约前咨询专业人士,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掉入陷阱。

  汽车“以租代购”模式本应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但若缺乏规范,极易成为侵害权益的“法外之地”。唯有通过强化监管、完善法律、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才能构建健康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