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题:激活‘一老一小’消费新空间:养老托育市场的潜力与机遇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邹多为、刘宇轩
暑期旅游高峰过后,‘银发族’错峰出行成为新趋势。68岁的哈尔滨市民姜女士乘坐‘悠享龙江·银旅号’专列南下港澳,70岁的潘先生夫妇则通过‘新东方快车’抵达新疆库尔勒,感受大漠风光。这些场景折射出我国银发消费市场的蓬勃生机。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庞大的消费需求催生‘银发专列’‘敬老餐厅’‘旅居康养’等新兴业态。数据显示,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元,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林山指出:‘政策聚焦养老护理、家政服务、长期照护等领域,旨在通过优质供给吸引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创新。’
各地正加速补齐养老服务短板:浙江引进专业机构提供‘走进门’服务,河南构建智慧化养老网络,广州白云区与湖南旅游集团合作推出‘专列+免税购物’‘专列+跨境医疗’等跨界模式。民营企业同样积极响应,滴滴出行推出‘老年版’小程序,设置大字体、一键叫车功能,并针对就医场景提供优先派单服务,截至8月底已累计服务超20万次。
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接近3000万,育幼市场潜力巨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等模式。宁夏银川丽景街玺悦社区的‘宝宝屋’便是典型案例,通过中央财政支持的‘银川娃好托’项目,为1-4岁婴幼儿提供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居民李阿姨称赞:‘孩子几乎天天来,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都提升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吴越涛透露,目前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已突破570万个,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成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服务:北京统筹社区资源建设嵌入式设施,江苏宿迁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增设儿童游憩设施,山西太原在园林建设中融入‘1米高度’儿童视角。
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明确将养老、育幼服务业态作为重点建设任务。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晓兰建议:‘需从供需两端发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及儿童书店等业态,满足高品质育幼需求。’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养老托育等领域发展空间广阔,服务消费将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