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显著的技术趋势正悄然兴起——增程车型的电池容量持续“膨胀”,技术路径从传统的“小电池+大增程器”逐步转向“大电池+小增程器”模式。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也反映了动力电池成本下降带来的市场变革。
日前,智己汽车率先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搭载宁德时代66kWh“超级骁遥MAX电池”,CLTC纯电续航突破450km大关。与此同时,昊铂、别克、小鹏等车企也纷纷跟进,推出或即将发布大电池增程车型。不仅如此,插混车型也普遍采用大电池方案,技术升级与成本降低成为双重驱动力。
然而,作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比亚迪,此前在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上却显得相对保守。多数车型纯电续航仅75km起步,高配版也不过100多km,超过200km的车型寥寥无几,仅限于旗舰车型。在友商纷纷提升电池容量的背景下,比亚迪的市场优势逐渐受到挑战,销量增长面临压力。
尽管比亚迪插混车型在油耗方面表现优异,但其他车企的双电机串并联技术同样不遑多让。当别家车型配备更大电池时,比亚迪的油耗优势便不再明显。毕竟,在市区通勤场景下,纯电模式的能耗成本远低于燃油模式。
不过,比亚迪似乎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车型改款过程中,比亚迪开始推出大电池版本。以2026款比亚迪海豹07 DM-i为例,该车型换装了更大容量电池,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分别达到135km和230km,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除了纯电续航问题外,比亚迪车型的重量问题也备受关注。尤其是旗舰车型,动辄两三吨的重量给续航、操控和轮胎带来了巨大压力。以腾势N9为例,其接近3吨的重量对车辆性能提出了严峻挑战。尽管比亚迪通过易三方技术有效提升了操控灵活性,但减重后车辆表现无疑将更加出色。
针对这一问题,比亚迪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比亚迪执行副总裁何志奇确认,2025年9月全球最大吨位的9000T压铸生产线已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将前后舱地板从74个冲压件焊接改为一体化成型铝件,单件减重达150公斤,同级车型重量差距缩小100-200公斤。
从行业角度看,比亚迪在“大压铸”技术的应用上确实稍显滞后。与特斯拉Model Y及部分造车新势力相比,比亚迪至少“迟到”了两三年。但迟到总比缺席好,这一技术升级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式大压铸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除了减重外,它还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过去需要人工或机器逐个焊接的74个部件,现在通过大压铸技术可一次性完成,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一体压铸式车身的强度更高、抗压能力更好,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虽然碰撞后的维修成本可能略有上升,但这部分费用已包含在保险范围内,无需消费者额外承担。
大电池与一体压铸技术的双重升级,无疑符合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作为国产新能源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必须保持警惕并持续创新。补足这些短板后,比亚迪的市场统治力将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