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光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五大军种——战略支援部队,从诞生到完成使命,一场静悄悄的军事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未来战场。

2015年12月31日,北京八一大楼,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被正式授予军旗。作为继陆、海、空、火箭军之后的第五大军种,战略支援部队自诞生之初便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
这支被视为“维护国家安全新型作战力量”的部队,却在2024年4月19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央军委宣布组建信息支援部队,同时撤销战略支援部队番号。
战略支援部队的成立是2015年中国军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部队被设计为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都很强的各类保障力量的功能整合体。

在战略支援部队诞生之前,我军的情报工作由总参下属的情报部门负责。技术侦察、电子对抗、网络攻防、心理战等力量分散在不同军种和部门,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
2015年12月22日,解放军报透露,在当年的5场联合实兵演习中,总部情报、技侦、特种作战、电子对抗、网络攻防、心理战等战略战役支援力量全程参加了联训联演。九天后,这支部队正式亮相。
战略支援部队的标志图案由麦穗、八一五角星、三角箭头、卫星或电子云轨道组成,暗示了其覆盖电子对抗、网络攻防、卫星管理等领域的职能。

这支部队的核心任务可概括为“天、网、电、心”四大领域:卫星导航、太空侦察、目标探测、电子空间攻防、网络空间安全等。它是解放军科技含量最高的部队,也是我军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的关键一步。
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后,迅速融入我军作战体系。2016年元旦,部队成立第二天,战略支援部队机关就通过视频连线抽查所属部队作战值班情况。
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中,战略支援部队方队首次在天安门广场亮相。方队人员来自163个团级以上单位,横跨全国27个省市,展现了这支部队的融合特点。

战略支援部队在短短八年生涯中,为解放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它推动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使“信息进入舰艇、进飞机、进战车、进单兵”。
这支部队参与了多项重大任务,包括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高超音速武器试验等关键项目。它在提升我军全域作战能力,特别是太空和网络空间能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位战略支援部队的军官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我的身后是整个战略支援部队!”这句话折射出这支部队在解放军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2024年4月19日,信息支援部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央军委同时宣布撤销战略支援部队番号,并相应调整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的领导管理关系。

战略支援部队被拆分为三支独立部队:信息支援部队、军事航天部队和网络空间部队。此外,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转隶联勤保障部队,实际形成了“一分为四”的格局。
拆分的第一大原因是战略支援部队内部领域过于广泛,导致管理复杂、职责模糊。随着各领域力量壮大,原有的框架已无法适应发展需要。
战略支援部队成立时,其职能相对单一,主要配合传统军种作战。但随着时间推移,网军、天军等力量已经从支援角色演变为主战力量,需要更专业的领导指挥体系。

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也是重要因素。俄乌冲突凸显了网络攻防和太空情报的重要性,而美国在2019年已成立太空军并强化网络司令部。
战略支援部队内部的资源分配也存在竞争现象。航天项目和网络项目常常需要竞争有限的资源和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效率。
拆分后,三支部队各司其职,专业化程度更高。军事航天部队的前身是战略支援部队的航天系统部,主要负责太空作战和防御,包括卫星发射、轨道管理、太空情报收集等。

网络空间部队由原网络系统部升级而来,专注网络攻防,负责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免受外部攻击。
信息支援部队则继承原战略支援部队的信息力量核心,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提供情报支持、电子对抗和心理战能力。
三支部队均为副战区级独立兵种,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指挥。这种安排减少了指挥层级,提升了决策与执行效率。

改革后,中国军队形成了“4大军种+4大独立兵种”的新结构。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作为四大军种,军事航天、网络空间、信息支援和联勤保障部队则构成四大独立兵种。
这一调整使解放军体制上更加接近美军结构,体现了现代战争的发展需求。各专业领域能够获得更多资源投入,发展更加精准高效。
2025年10月,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进行所谓“正常训练”时,半小时内接连发生两起事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相继坠入南海。

巧合的是,中国南部战区刚刚在事发前一天宣布,从10月27日至11月15日在南海进行长达20天的试验活动。这一时间与地点的重合引发外界猜测。
虽然美军宣称事故原因是“劣质燃油”,但这一事件展示了现代战争中电子战的潜在威力。信息支援部队的电子战能力主要包括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电子防护三个方向。
在实战中,这支部队可通过电子侦察船精准捕捉敌方电磁信号,发射干扰信号压制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甚至制造虚假电磁信号误导敌方侦察和决策。

诸如歼-16D电子战飞机等装备,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多个大型电子战吊舱,可执行电子压制、干扰和反辐射打击任务。这类“软杀伤”手段能在不发射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使敌方先进装备失去战斗力。
未来数年,随着三支部队各自发展,中国在太空、网络和信息领域的能力将更加专业化。有分析认为,军事航天部队可能从目前的兵种升级为独立的“天军”。
美军尼米兹号航母的南海事故已经预示了未来战争形态的转变——高科技电子战可能让传统装备瞬间失效。战略支援部队的拆分重组,正是中国军队为这种未来所做的准备。

八年时间,战略支援部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它的拆分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起点。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