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群体中,若论指挥作战的能力,林总与粟裕无疑名列前茅。他们各自拥有众多经典战绩,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在军事领域的成就难分伯仲,直至如今,网络上关于二人军事才能高低的争论依旧不断,各自拥有大批支持者。
然而,这两位军事天才在治军方面却存在一个显著差异:林总在第四野战军内部地位极高,其命令基本无人敢反驳;而粟裕在第三野战军中却未享受到如此待遇,有几位将军对他一直不太服气,甚至出现过当众拍桌子的情况。这究竟是为何呢?
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因为第三野战军“骄兵悍将”较多。但实际上,第四野战军在这方面更胜一筹。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出自第四野战军的有两位元帅:林总、罗荣桓;三位大将:黄克诚、谭政、萧劲光;另还有19位上将、57名中将、440名少将。无论从数量还是级别来看,第四野战军都要高出第三野战军。因此,简单用第三野战军“骄兵悍将”多来解释有人不服粟裕的原因,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在第四野战军中,众多有能力的干部都对林总打心底里服从。哪怕是出了名的暴脾气“雷公”刘亚楼,听到林总一声招呼,也会立马毕恭毕敬地小跑过去。反观第三野战军,宋时轮敢在会议上顶撞、不接受命令;许世友经常不听指挥、摔过粟裕的电话;陈士渠也曾越级上报,不给粟裕面子;谭震林在华野初期打得不顺利时,曾写信批评过粟裕……
那么,这两位军事天才为何在下级面前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呢?具体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资历方面,林总一帆风顺,粟裕波折不断
纵观林总的军事生涯,从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八路军115师师长到第四野战军司令员,这些职务足以证明他是中央嫡系的主要将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就是朱毛在军队一线的代言人,年纪轻轻却资历老、地位高。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南昌起义、落脚井冈山、历次反“围剿”、长征等等,林总都有参与,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他因受伤有几年未到前线,但初期的平型关大捷打出了八路军的气势,一举扩大了我党的影响。
到解放战争时期,林总的发挥更加出色。本来东北的一把手是彭真,可彭真推行的占领大城市战略导致我军前期惨败,一路退到松花江以北。中央随即重组东北局,让林总负责,局势很快就被盘活了。后来第四野战军的大部分兵团级干部、军级干部,早在红军时期就是林总的下属。面对一个能带领大家不断取得胜利的老首长,谁会有什么意见呢?哪怕是与林总关系不算亲密的黄克诚大将,晚年还公开表示过:“林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他生前我这么讲,他死后我也这么讲。”
再看粟裕,在红军时期他职务不算突出,最高只担任过偏师军团的参谋长,先行北上抗日后,就与中央长时间断开联系。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过新四军的师长,级别上跟八路军的主力旅长差不多。华东野战军成立时,粟裕是副司令员,但下辖的12个纵队,他指挥起来最顺手的还是新四军时带过的叶飞、陶勇、王必成、管文蔚纵队。其他的韦国清、许世友、宋时轮这几位就不太服粟裕,毕竟在资历上,他们跟粟裕没有特别显著的差距,且他们长期在八路军主力中任职,难免心高气傲一些。
二、作战方面,林总面面俱到,粟裕敢于冒险
林总生活上比较腼腆、不苟言笑,但如果涉及到军务,就会马上变成另一个人。召开作战会议时,他会将自己总结出来的战术反复讲给部下听,务必要每一个人都能领悟。当将领接受任务上前线后,林总仍会一遍又一遍打电话重申作战要点、确认战事进度和当前形势。每当有突发事件,林总也会第一时间下达应对策略,他对兵力的统筹精确计算到了营、连。很多将领在与林总交流时,就能深刻了解到林总的能力。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领军作战的军官,有一个上级完全摊开了来教你,告诉你这一步该怎么走、下一步该怎么走,如果遇到突出情况该怎么办,最后事实证明他每一步都对了,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真厉害,感慨很多自己没想到的地方,他却全盘算计在内。这么牛的一个人,你会去反驳他吗?林总就是这种情况。
而粟裕有所不同,他比林总算得更细、爱以小博大去冒险,但他不会深入地跟将领们讲解自己的用意。下面的干部知道能跟着粟裕打胜仗,但怎么打赢的却是一知半解。很多事情,从粟裕的角度来看是机会,但下辖的将领却认为太冒险。粟裕如同一台超级计算机,下面如果无法同频,那自然会有些争吵发生,比如孟良崮战役前夕许世友就为此闹过脾气。
当时许世友接到的命令是自坦埠出发,东去沂水西南会同兄弟部队一起聚歼桂军。但他带着九纵走出数十里后,华野司令部又来了新命令,让他们返回原地,加紧控制坦埠东南制高点。粟裕是因势而变,但在许世友看来,这是让他们白跑了一趟,因此在电话中发了牢骚:“你们就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都是两条腿。”说完就摔了电话。当时下命令的人正是粟裕,据华野司令部在场之人事后回忆,粟司令当时气得满脸通红,愣在原地望着话筒良久。当然,许世友还是执行了命令,只不过彼此心里的疙瘩没有解开,孟良崮的总结会议上,陈老总毫不客气地批了9纵,后来大家在配合上才融洽些。粟裕的每次冒险,都给人天马行空的感觉。而人对自己不太理解的事,一般是难以信服的,粟裕就是这种情况。
三、性格方面,林总沉默果决,粟裕偏于中和
林总平时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内向,极少请人吃饭喝酒,也不爱跟人寒暄。但如果面临重要问题,他还是非常果决的,比如说陈光。两人本来关系不差,陈光还接任过红一军团代军团长、八路军115师代师长,但在东北出了电台事件,林总处理起来丝毫不留面子。这种做法,让他的威信更甚,部下不敢违背。而粟裕处理争执时,态度就稍微软一些。
济南战役部署阶段,粟裕让宋时轮十纵去打阻击,宋时轮因为北渡黄河那笔糊涂账受到中央批评,内心本就很不舒服。听到自己没能成为主攻后,冷着脸说部队伤亡太大需要休整,没办法完成任务。这种会议上被顶撞,粟裕脸色也不好看,当即批评了几句,结果宋时轮脾气更大,拍着桌子说自己不干了,要到后方休养。
虽然宋时轮更多是对参谋长陈士渠不满,但当着众多干部的面公然犯上,且还是大战将至前,这就不是小事了。毛主席得知后大怒,直接给华野下达指示:“宋行为极不当,应予撤职。”被顶撞的粟裕这时却选择保了宋时轮,他给中央回电:“宋时轮仍保留原职,如必须撤职时,战役结束后,再行调动。”战后宋时轮因为有功,且主动做了检讨,事情就算过去了。粟裕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非常宽容,可这样一来,在很多人心里就没那种威严。
四、职务方面,林总统御全局,粟裕专注军事
林总不仅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还是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局书记,他就是东北的一把手,能管辖他的只有中央了。而粟裕在野战军中,是代司令员兼政委,上面还有个坐镇的陈老总;华东军区司令员是陈老总,政委是饶漱石,粟裕初期在军区还没职务,副司令员是张云逸;华东局粟裕的排名更不靠前,饶漱石、陈毅、黎玉等人一度高过他。所以在华东,粟裕并没有林总那种超然的地位,下属的态度自然也会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