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抛出一番言论,声称只要欧洲国家配合,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次级关税”,不出两三个月,乌克兰冲突便能结束。此言一出,引发广泛关注,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此事绝非如此简单。
就在各方还在揣测美国此举背后的真实意图时,一则更加劲爆的消息被曝光,使得局势愈发复杂。
此次爆料者,乃哥伦比亚大学知名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他在接受采访时,无意间透露了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一段私下对话。据萨克斯称,马克龙亲口承认,北约对乌克兰冲突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一表态瞬间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要知道,马克龙在公开场合一直是对俄罗斯态度最为强硬的欧洲领导人之一,不仅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还积极参与对俄制裁。然而,私下里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萨克斯教授进一步指出,倘若当初欧盟能够顶住压力,支持乌克兰保持中立,不盲目加入北约,并妥善解决乌东地区的问题,这场冲突或许根本不会爆发。此言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看待这场冲突的全新视角。
长久以来,主流媒体不断向我们灌输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反抗”以及西方“正义援助”的观念。但马克龙的这番私下言论,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冲突的根源。
追溯历史,三十多年前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曾信誓旦旦地向俄罗斯保证不会向东扩张。然而,三十年来,北约却不断违背承诺,进行了五次东扩,将军事前沿一步步推至俄罗斯家门口。
试想,若你的邻居天天在你家院墙外舞刀弄枪,还不断圈占你家周围的空地修建炮楼,你还能安心入睡吗?俄罗斯的感受正是如此。从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到如今的乌克兰冲突,北约东扩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冲突爆发前,俄罗斯曾多次划出红线,明确表示乌克兰加入北约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只要北约承诺不将乌克兰纳入其阵营,双方仍有坐下来谈判的可能。但北约却置若罔闻,反复强调“每个主权国家都有选择自己盟友的权利”。
这话听起来似乎合理,但在地缘政治的现实面前,却显得极为虚伪。这就好比邻居非要在你们两家共用的墙上开个大洞,还声称这是他的自由,你该如何应对?
因此,马克龙的私下表态无疑戳破了一层窗户纸。他清楚地认识到,北约的步步紧逼才是点燃乌克兰火药桶的导火索。只是在公开场合,作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他不得不跟随美国的步调,有些话只能私下说。
回到当下,欧洲在这场冲突中的处境愈发尴尬。
美国财长贝森特提出的“60天结束冲突”方案,看似美好,实则难以实现。欧洲国家对此心知肚明。对俄罗斯能源实施“次级制裁”,意味着禁止其他国家购买俄罗斯能源,否则将受到惩罚。但问题是,欧洲自身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极深。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第一时间表示反对。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直言不讳:“没了俄罗斯的能源,我们国家的能源供应将陷入瘫痪。”这哪是对俄罗斯的制裁,分明是在自断生路。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嘴上喊着“抵制俄油”最凶的国家,背地里却通过第三方加价购买俄罗斯能源。这一操作,不仅让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满,还让欧洲老百姓承受了更高的能源成本,而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却依然运转如常。
美国则趁机推销自己的能源。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跑到布鲁塞尔游说:“别买俄罗斯的了,买我们美国的吧,虽然贵了点,但安全啊!”其真实意图不言而喻。打仗的是乌克兰,流血的是乌克兰人民,买单的是欧洲,赚钱的却是美国。
在这场冲突中,最无辜、最受伤害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联合国驻乌克兰的官员通报称,俄罗斯近期对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等多个州发动了大规模袭击。现场图片显示,民宅被炸成废墟,幼儿园的墙上布满弹孔。联合国儿基会称,一名婴儿在基辅的袭击中遇难,还有孩子在苏梅受伤。这些袭击都发生在凌晨,人们还在睡梦中。
随着战争的持续,其残酷性日益显现。俄罗斯开始系统性地使用无人机攻击乌克兰的铁路设施,尤其是变电站。乌克兰铁路部门负责人表示,自7月以来,这种精准打击从未间断,导致许多开往敖德萨和第聂伯罗的火车晚点,不得不临时动用储备的柴油机车头。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铁轨被炸断,电网瘫痪,一列列火车停在漆黑的旷野里,车上是满脸疲惫的士兵和平民。这就是战争的日常,冰冷而绝望。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政客们,却还在玩着甩锅的游戏。
美国乌克兰问题特使最近又开始拿中国说事,声称“只要中国切断对俄罗斯的支持,战争明天就能结束”。这种言论显然是无稽之谈。中国自始至终都不是冲突的制造者,一直在积极劝和促谈。美国此举不过是想掩盖自己拱火浇油后火势失控的尴尬。
更有趣的是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说法。他虽未直接指责中国,却将矛头指向了欧洲,称“一些欧盟国家希望冲突拖得更久”。
这话颇有些意味深长。虽然他紧接着表示美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但其批准向乌克兰出售一批又一批榴弹炮的行为,却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场复杂的棋局中,各国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试图拖垮俄罗斯,同时销售能源和武器,巩固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欧洲内部则意见分歧,法国、德国等老牌强国希望尽快止损,恢复欧洲的元气,而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则紧跟美国,希望彻底削弱俄罗斯。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提出了明年的A、B两个计划,A计划是想办法结束冲突,B计划是筹集1200亿美元。这笔巨款可能用于继续战争,也可能用于战后重建,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数字。
那么,这场冲突的最大罪人究竟是谁呢?
如果看了马克龙的私下坦白,你可能会认为是不断东扩的北约。但美国国务卿又将锅甩给了欧洲。当然,俄罗斯的行为也无法洗白。
或许,真正的罪人并非某一个国家或组织,而是那种根植于大国骨子里的霸权思维、零和博弈和安全焦虑。在这场游戏中,乌克兰成了一块棋盘,乌克兰人民成了可以被牺牲的棋子。当美国试图抽身、欧洲吵成一团时,谁又真正关心过基辅街头的哭声和顿巴斯前线的炮火?
和平之路,依旧渺茫得让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