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产家庭东南亚陪读热退潮:逃离背后的真相与抉择

时间:2025-09-24 07:37:02 来源:显微故事 作者:显微故事



曾几何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凭借低廉的学费与丰富的兴趣课程,成为国内中产家庭追捧的“国际教育平替天堂”。英语母语国际幼儿园年费仅5万元,马术、潜水等国内“奢侈品”课程触手可及,东南亚一度被视为中产家庭实现“爬藤梦”的黄金跳板。

然而,短短数年间,局势急转直下。受美国汇率波动与全球通胀影响,东南亚多国物价与学费飙升,国际教育质量却大幅下滑,课程松散、资源缩水成为常态。更严峻的是,当地政策禁止陪读家长工作,而家庭收入因经济环境恶化持续缩水,“开源无门、节流难继”的困境下,东南亚彻底褪去了“性价比天堂”的光环。



陪读妈妈的焦虑:从“内卷赢家”到“社会脱节”

在马来西亚陪读4年的Vicky,曾是“内卷赢家”的典型代表。10余年前,她从“衡水模式”中突围,考入一线城市大学,后赴海外读研并进入上海外企,过着体面的职场生活。但成为母亲后,她对教育竞争的焦虑被彻底点燃。“学区房价格飙升、幼儿园学位难求、朋友为孩子背上30年房贷”的现实,让她决定让孩子走“体制外”路线,通过马来西亚国际学校实现“爬藤梦”。

然而,4年陪读经历让她逐渐清醒。孩子所在学校推行“快乐教育”,进度缓慢,申请好学校无望;若想提升成绩,需额外支付高昂的辅导班费用。更让她痛苦的是身份落差——从外企中层沦为“全职陪读妈妈”,每日围绕孩子与家务打转,与社会脱节的恐惧如影随形。“母亲问我‘你提供不了任何帮助,真是为了孩子好吗?’这句话像刺一样扎在心里。”



经济压力下的抉择:从“低成本鸡娃”到“入不敷出”

在泰国陪读的王杰,同样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作为海外留学归来的中产,他早早规划让孩子走“国际化路线”,但泰国低龄留学成本逐年攀升——学费上涨、房租翻倍,而他的事业却陷入瓶颈,收入不增反降。“算下来一年陪读开销超30万,妻子因陪读签证无法工作,全家靠我一人支撑,入不敷出的感觉越来越明显。”

更让他清醒的是对孩子未来的考量。“海外名校毕业生回国就业不易,若无海外身份,孩子大概率需回国发展。与其在国外基础薄弱,不如先在国内打好基础。”最终,他决定将孩子转回国内,妻子每日在家补中文,自己四处托关系联系学校,赶在小学前完成了“撤退”。



教育“鄙视链”与隐性成本:精英投入的“无底洞”

曾从事东南亚低龄留学中介的万雯指出,陪读家庭画像高度相似:一线城市中产、有海外留学经历、愿为教育投入重金。但“很多人只算短期学费,却忽略长期隐性成本——家长职业牺牲、孩子文化适应、教育质量不确定性”。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辅导班密度甚至超过国内,“不补课根本跟不上进度,顶尖辅导班需托关系才能进,年花费近10万”。泰国国际学校同样存在“鄙视链”,好学校不仅看英语成绩,还需家庭背景支撑。王杰坦言:“精英教育投入无上限,我们中产根本输不起。”



产业链陷阱:从“低成本宣传”到“杀猪盘”

尽管东南亚陪读性价比下滑,仍有家长前赴后继。清迈部分国际学校中国学生占比超半数,形成“陪读中国村”。万雯揭露,这背后存在利益链条——陪读妈妈通过社交平台分享“低成本鸡娃”“轻松爬藤”内容,拉人头赚取学校回扣;中介则用最低成本计算花销,营造低价假象吸引家长。

Vicky也曾被欧洲移民中介“种草”西班牙项目,宣称“低成本移民”“教育福利好”。但深入了解后发现,需购买50万欧元房产且5年不能卖,期间承担巨额房产税;公立学校全西班牙语教学,孩子难以适应;失业率高、文化差异大,融入困难。“所谓的‘教育捷径’,从来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



回归现实:在熟悉环境中寻找踏实感

如今,Vicky已着手办理回国入学手续,王杰的孩子顺利适应国内教学并升入下一年级。尽管未来仍存不确定性——孩子能否适应国内节奏、Vicky能否重返职场、家庭开支能否支撑,但他们均表示:“回到熟悉环境,心里更踏实。”

对于仍在纠结的家长,他们的建议是:“多查资料、多问过来人,结合经济实力与孩子情况规划未来,否则易陷入困境,后悔莫及。”毕竟,人生没有那么多10年可以试错。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