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百强县市榜单近日公布,湖北多地以强劲实力入选,展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这份由《经济日报》发布的权威榜单显示,湖北沙市区、松滋市、大冶市、宜都市、枣阳市等县市在综合实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作为湖北县域经济的“领跑者”,沙市区此次同时入选综合实力百强区、绿色发展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和科技创新百强区四大榜单。数据显示,该区近三年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形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现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高薪工作,不用再背井离乡去沿海打工。”在沙市经济开发区工作的李先生表示,随着联想、美的等龙头企业落户,周边配套企业已超过500家,带动就业超5万人。城市公园从3个增至12个,轨道交通覆盖核心区,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发展红利。
宜都市凭借绿色发展(全国第63)、投资潜力(全国第54)、新型城市化质量(全国第81)三项荣誉,成为湖北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的典范。该市关停沿江化工企业23家,投入45亿元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单位GDP能耗下降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
“现在周末带孩子去湿地公园成了固定节目。”宜都居民王女士说,城市绿道从8公里延长至45公里,新建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看病更方便。松滋市则通过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乡镇15分钟上高速,物流成本降低30%,成功跻身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不同于单纯的经济排名,本次榜单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绿色发展权重达25%,涵盖资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强度等细分指标;科技创新板块重点考察研发投入占比、专利授权量等数据;社会和谐指标则涉及基础教育普及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民生内容。
以枣阳市为例,该市通过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三年内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率达18%。“现在每月工资6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返乡就业的张师傅说,当地新建的3所职业学校每年输送技术人才3000名,形成“产业吸引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
榜单显示,湖北上榜县市呈现出三大特征:工业基础持续夯实,大冶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创新驱动显著增强,沙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8%;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宜都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5%。这些实践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工程,湖北将力争到2026年新增5个以上全国百强县市,形成梯次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随着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湖北县域经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份沉甸甸的榜单,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期待更多湖北县市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中部地区崛起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