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菲律宾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在国情咨文中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全国9855个洪水控制项目存在严重问题,涉及资金超过5450亿比索(约合95亿美元)。调查显示,这些项目中大量资金被挪用或贪污,部分项目甚至未动工便成为“幽灵工程”。例如,布拉干省一个耗资7700万比索的项目,资金到位后却未进行任何建设,导致当地居民在台风来袭时仍遭水淹;另一个5500万比索的项目,马科斯亲自检查时仅发现规划文件,现场毫无施工痕迹。政府承认,资金可能通过15家承包商被非法转移,这些企业仅占项目总数的极小比例,却拿走了20%的资金。
丑闻曝光后,菲律宾全国掀起抗议浪潮。民众愤怒于2025年7月台风造成的40余人死亡和数千人流离失所,而本应用于修建堤坝和排水系统的资金却被贪污。马科斯成立由前最高法院法官安德烈斯·雷耶斯牵头的独立委员会,调查过去十年的洪水项目,但委员会未公开总统办公室的机密资金,且国会盟友阻挠反对派审查预算,引发“走过场”质疑。更引人注目的是,马科斯的表弟、前众议院议长马丁·罗穆亚尔德斯因主导预算分配且部分资金流向其关联承包商,于9月17日辞职,被视为逃避追责的典型。
军方自9月12日起进入最高安保级别的红色警戒状态,所有部队取消休假,随时支援警方。尽管军方发言人强调“只忠于宪法和民众”,但媒体早已呼吁军方停止支持马科斯。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大使馆于9月19日发布警报,提醒公民远离抗议区域;中国驻菲律宾使领馆则于次日提醒在菲侨民避开集会现场。经济层面,菲律宾依赖外资和侨汇支撑,此次丑闻导致外资犹豫、援助减少,而贫富差距扩大和青年失业率高企的问题进一步激化矛盾。菲律宾大学政治学家指出,事件暴露了政治家族垄断权力、司法问责形同虚设的深层问题。
9月21日,恰逢1972年老马科斯宣布戒严的周年纪念日,民众借机将怒火彻底点燃。全国20多个城市同时爆发抗议,总人数达13万。从马尼拉到南部城市达沃,标语直指腐败,尤其是那1万亿比索本应用于修建防洪堤的民生资金,却流入贪官和承包商口袋。马尼拉黎刹公园上午聚集5万人,他们沿着罗哈斯大道游行;奎松市人民力量纪念碑前有1.5万人站立;抗议队伍甚至堵塞了EDSA大道——1986年推翻老马科斯的标志性地点。达沃市政厅前,人群高举标语,揭露当地洪水项目资金流失;塞布、巴科洛德、伊洛伊洛等城市也纷纷举行集会,民众要求追回钱款、严惩涉案人员。
下午,抗议焦点转向总统府马拉卡南宫外围。阿拉亚桥被废弃车辆堵死,有人点燃轮胎和卡车,浓烟蔓延至数条街道。警方用盾牌组成防线,但石块和瓶子从人群中飞来,砸在盾牌上;燃烧瓶落地后引发火灾,总统府外围部分区域陷入火海,警用摩托车被焚毁。警方发射催泪瓦斯,烟雾弥漫至黎刹公园,并动用高压水炮冲散人群。冲突从白天持续至夜晚,70余名执法人员受伤,多为擦伤和烧伤;警方逮捕200余人,其中88人为未成年人。冲突造成93名警察和50名民众受伤,1人中弹死亡、1人被刺伤,一辆集装箱卡车被烧毁。
当日,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踪迹全无,办公室仅称其处于“安全位置”,拒绝透露具体地点。美媒反复询问马拉卡南宫内是否还有人,政府始终含糊其辞。军方维持红色警戒,坦克和装甲车待命。此次抗议并非旨在推翻政权,而是民众对腐败“零容忍”的爆发。他们要求官员公开资产、打破家族垄断、让贪腐付出代价。国际媒体如《纽约时报》《BBC》《卫报》均报道此事,焦点集中在民主倒退和政治家族寡头化;《阿尔及利亚》报道称,马尼拉数万人集会,总统7月已承认多数洪水项目存在异常;彭博社则指出,此次抗议是马科斯7月曝光丑闻后规模最大的一次。
9月21日后,警方继续逮捕抗议者,冲突中仍使用水炮和催泪瓦斯。马科斯的表弟罗穆亚尔德斯已辞职,总统于9月22日重申委员会将追究责任,但未公开机密资金。军方至9月23日仍维持警戒,强调忠于宪法;中国使领馆再次提醒侨民避开现场。截至9月25日,马科斯面临执政以来最大危机,年底地方选举临近,联盟选票受影响。委员会虽已展开调查,但资金追回进展缓慢,公众质疑调查效果。街头仍有零星集会,民众要求制度改变。财务部估计,2023至2025年腐败导致经济损失1185亿比索(约合21亿美元);绿色和平组织则估算,2023年气候项目被贪污1.9万亿比索(约合176亿美元)。
此次抗议被称为“万亿比索游行”,因绿色和平组织算出过去15年基础设施资金被挪用1.9万亿比索。组织者包括左翼联盟Bagong Alyansang Makabayan,他们要求追回钱款、严惩涉案人员。副总统萨拉·杜特尔特的支持者也混入人群,高呼“马科斯下台”,试图推动杜特尔特接任。但抗议主要焦点仍在洪水项目,承包商夫妇萨拉和帕西菲科·迪斯卡亚因炫富购买数十辆欧美豪车引发公愤。参议院委员会正深入调查,众议院议长已换人,均为丑闻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