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古话,在当今社会似乎有了新的注解。自愿,本应是发自内心的选择,无丝毫强迫之意。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自愿一词的含义却逐渐变得讽刺起来,仿佛成了一种“我不仅给了你,你还必须承认是自己心甘情愿,甚至要感恩戴德”的荒诞逻辑。
想象一下,县令看上了翠花的美貌,但翠花不愿从命。县令想要翠花“自愿”接受,于是师爷献计,找个罪名将翠花的父亲抓起来。如此一来,翠花只能无条件服从,所谓的“自愿”也就成了笑话。
现实中,这样的“自愿”并不少见。近日,一则关于江西赣州某职业院校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有网友爆料称,该校“军训期间学生献血才能有2天假期”。此消息一出,立即登上热搜,学校也迅速回应:“献血系自愿,并非强制。”
或许是意识到此事对学校形象的影响,校方次日再次回应:“献血活动完全自愿,不存在强制要求。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公益献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过度解读。”
然而,这样的回应真的能让人信服吗?一张聊天截图或许能揭示真相。血站到学校操场开动员大会,班主任在群里动员学生献血,并明确写明献血的学生可以申请休息两天。如此看来,学生最初理解的“献血才有2天假期”并无错误,又何来“过度解读”之说?
这种“完全自愿”的逻辑,实在荒诞至极。一边是自愿献血,一边又是只有献血了才有两天假,用献血绑定假期,学校的良心不会痛吗?
明明不是自愿的,但很多人却无力揭穿。虽然揭穿后阳光会照射进来,阴霾也将荡然无存,但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真的会那样去做。因为自己的软肋、把柄和痛点被拿捏,到头来也只能默默承受。
无独有偶,山西运城闻喜县城西小学也上演了类似的一幕。有学生家长在网上吐槽,称学校要求家长陪餐,否则孩子就不能在学校吃午饭。因为不少家长在外地打工或家离学校较远,无法陪餐,于是学校就将陪餐制度与孩子在校吃饭资格挂钩。
这种“挂钩”的做法,与之前的学生献血和假期挂钩如出一辙。无利不起早,学校为何如此执着于家长来学校陪餐?原来,所谓的陪餐制度不过是个幌子,实际上是要家长来学校负责打饭、打汤、做清洁和照看学生午休等,把家长当成了免费劳动力。
面对质疑,当地回应说:“并非强制...而是呼吁家长...”工作人员还进一步解释:“做法确实不妥,系老师对学校规定的误读,已敦促学校整改。”
又是自愿,又是误读,总之不管做什么到头来都是自愿。有人闹就是“呼吁”,没人闹就是“必须”。学校这算盘打得精明,让家长陪餐顺便在食堂里帮忙,可以省去一大批人力成本。万一哪天出了事,有家长陪餐,和学校肯定没关系。
面对记者的采访,一名工作人员说出了这样一句令人瞠目结舌的话:“学校的确在实行家长陪餐制度,但只是说孩子在学校吃午饭,家长就要轮流陪餐;但不是说家长不能来陪餐,孩子就不能在校吃饭。”
民间有句俗语,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细细品味,竟别有韵味,且如此诙谐。人们总说“遵循自愿原则”,但现实中这种所谓的“自愿”却处处存在,比如订牛奶、买保险、买校服、家长护学岗、捐款...
可是,这样的自愿真的自愿吗?好一个自愿,一种不能有意见的自愿,一种不能表达不满的自愿,一种哑巴吃黄连的自愿,一种哪怕把牙齿打碎了,都要强忍着把残渣和血渍咽下去的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