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楼市政策频繁出台,一系列救市大招引发市场热议。这些政策背后,究竟是谁在推动?它们能否真正稳住楼市?
9月以来,各地楼市新政接踵而至。深圳放松限购政策,为购房者打开更多窗口;上海调整房地产税,减轻购房者负担;广州允许房企自持住房入市销售,增加市场供应;东莞则针对新房市场发放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购房补贴,直接刺激购房需求……
然而,这些鼓励政策真的能稳住楼市吗?答案是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有限,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当前楼市面临的真正难题是:许多人收入不稳定,对未来预期不高,宁愿提前还贷也不愿消费。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短期刺激政策,显然难以扭转市场趋势。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稳住楼市?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改善经济预期、提高居民收入。最近,国家层面提出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一政策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息息相关。
01
9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批复了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什么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简单来说,就是选择10个地区,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以及粤港湾大湾区内地九市等,进行为期两年的试点。这些地区经济总量加起来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堪称中国经济的核心引擎。试点旨在探索如何让“生产要素”流动更自由、配置更高效。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以人才为例,深圳一家公司从外地挖来高端人才,但人才的孩子转学难、家人落户难,这就是一种要素流动壁垒。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人才就更愿意来。再比如资金方面,很多科技初创公司只有专利、没有厂房设备,银行不敢贷款。如果政府能担保或推动知识产权抵押,这些公司就能活下来、发展壮大。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这些壁垒,让资源流向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
02
粤港湾大湾区内地九市入选试点,无疑是一个重大机遇。未来两年,这些地区将重点破解科技资源分散的难题。目前,深圳的企业研发中心、广州的高校实验室、东莞的制造产业链等优质资源仍相对孤立,未能充分协同。大湾区要做的,就是打通这些壁垒,让资源流动起来。
你可能会问:要素市场化改革跟房价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密切。人能来、钱能来、经济能起来,房价才能稳得住。只要深圳每年能吸引大量有资金、有技术、有孩子的家庭流入,只要企业愿意来、能融资、能发展,人们的收入预期就会改善,买房信心就会回来。到时候,二手房置换链条能转起来,推动市场真正健康回暖。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10个试点地区就像10个选手同台竞技。谁改革做得好,谁吸引资源多,谁经济增长快,国家后续还会给更多政策支持。反过来,如果给了机会却做不起来,未来的政策资源和财政权限也可能随之收缩。因此,这一步对粤港湾大湾区、对深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以前我们常说,房价背后是土地财政、是人口红利、是金融杠杆。但未来,当地楼市价值的支撑会更多转向城市有没有高端产业、能不能留住人才、是否具备真正的创新和环境竞争力。要素市场化改革,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关键一步。它或许不会让房价一夜暴涨,但它能帮助我们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市场。
03
经历过2008年地产波动的人都知道,市场总有周期。但那一次参与投资的人少,政策一出市场快速回暖。这次不同,涉及面更广,调整需要时间。唯一不变的是:在信用货币体系下,通过温和通胀化解债务是不二法门。现在消费者还有通缩预期,需要耐心。但看看黄金走势、看看大宗商品价格,全球通胀周期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穷人为赚钱焦虑,富人为守财与传承焦虑。财富管理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两年我们接触到的读者中,很多家庭手握2-3套甚至更多房产,但资产结构并不健康。房子数量虽多,质量却堪忧。随着深圳这一轮价格回调,优质房产逐渐跌出性价比,而劣质资产却越来越难出手。
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行动:用差房子换好房子,用数量换质量,趁市场仍处于底部震荡期完成向上置换。事实上,这一轮政策宽松期正是多房家庭重新布局核心资产的黄金窗口。能否把握住这个机会,或将直接影响未来5-10年的资产格局。
毕竟,资产不在多而在精。垃圾资产越多包袱越重。以前的楼市百花齐放,全国各地跨城买房可以实现资产最大化;而如今只有集中火力优化资产才能在未来吃到城市和板块发展的红利。
买房和换房作为普通人的超大额支出又是极其低频的行为,绝大部分人都缺乏经验。而缺乏经验却要做如此重大的抉择做对了当然皆大欢喜做错了很可能会悔恨终身。
买房前来找我做一次付费咨询可以帮你避开所有免费的坑。
如果你感觉无从下手对买房感到迷茫欢迎你私信我预约咨询让我们为你的家庭资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