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宣布了一项针对半导体行业的新政策。他明确表示,要求台积电在美国本土生产的芯片数量,必须与其进口到美国的芯片数量达到1:1的比例。若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美国将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加征高额关税。
这一政策得到了前总统特朗普的证实。他透露,美国政府正在制定一份新的关税计划,计划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不过,已经在美国建厂或承诺建厂的企业,将有望获得关税豁免。
目前,英伟达、苹果等企业已经成功获得了关税豁免,但台积电却并未被列入豁免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今年已宣布对美国进行高达165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美国建设6座先进制程晶圆厂、2座先进封装厂以及1个研发中心。然而,尽管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投资承诺,台积电却并未能赢得美国的充分信任。
美国的目标显然不仅仅局限于台积电的产能提升,更包括其核心技术的转移。这一举动对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构成了严重威胁,可能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此前,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曾声称,台积电对美国的投资并非来自美国的压力,并提出了所谓的“全球半导体民主供应链伙伴倡议”,试图以此深化台美之间的经贸关系。
然而,美国的最新政策却直接拆穿了赖清德的这一说法。卢特尼克明确表示,美国希望将部分芯片制造业务迁回本土,理由是“不能过度依赖9500英里外的台湾”。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强调,全球99%的高性能芯片都产自台湾,这种高度集中化的生产模式对全球经济构成了潜在风险。因此,美国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对台湾芯片的依赖。
这一系列表态表明,美国正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试图实现对台积电技术和产能的全面掌控。尽管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大力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但由于技术差距和市场竞争力不足,英特尔等美国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追赶上台积电的步伐。
因此,美国选择对台积电施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自身在半导体领域的短板。然而,这对于台积电来说,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面临着诸多困难。美国本土高昂的人工成本、技术工人短缺以及先进制程技术难以完全迁移等问题,都导致台积电在美工厂的建设进度缓慢,产能远未达到预期水平。
同时,美国提出的“1:1政策”可能进一步加剧台积电的运营负担,甚至威胁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台湾而言,半导体产业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其在国际博弈中的重要筹码。然而,美国的政策正在逐步削弱台湾的产业优势。
赖清德政府试图通过扩大对美投资来换取外部支持,但这一策略可能导致台湾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被侵蚀。一旦台积电的技术和产能被全面转移,台湾的经济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美国的强硬政策不仅威胁着台积电的未来,也可能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深远影响。目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高度依赖台积电的技术和产能,美国的做法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全球科技竞争的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