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美债35年最大危机下人民币大涨4000点,CIPS结算创新高

时间:2025-09-18 05:03:19 来源:标体 作者:标体

每当提及人民币国际化,总有人以'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则无国际化基础'为由质疑,这种观念犹如被西方殖民思维刻上了思想钢印。事实上,全球通用货币的本质从未局限于信用货币,白银与黄金等贵金属才是历史长河中真正的硬通货。

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其与实物资产的绑定能力。当美国违背布雷顿森林体系承诺,解除美元与黄金的强制挂钩后,转而通过军事霸权将美元与石油绑定。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绑定关系已出现松动——俄罗斯与沙特在能源贸易中开始接受非美元货币结算,美元的全球支配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债市场正经历35年来最剧烈震荡。今年4月,被视为'无风险标杆'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飙升20个基点至4.46%,创下1981年以来最大三日波动幅度。这场堪比标普500指数单日暴跌20%的金融地震,迫使美联储与财政部紧急救市。尽管财政部实施了1380亿美元的历史最大规模债券回购计划,但美国国债总额仍突破36万亿美元,半年内新增债务达1万亿美元。



更严峻的是,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信心持续消退。今年4月的三年期美债拍卖中,美国国内养老基金与保险公司等传统大买家的认购比例骤降至6.2%,远低于19%的历史均值。特朗普政府频繁实施的关税政策,进一步侵蚀了美国的国家信用。瑞士百达资产管理专家指出,当前美元被高估约15%,中长期贬值趋势已难以逆转。



在美元体系动荡之际,人民币展现出强劲势头。9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高,夜盘收盘价达7.1138。这一表现背后,是中国构建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网络。据央行副行长陆磊透露,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处理业务402.95万笔,金额突破90.19万亿元,相当于每秒有250万元人民币通过该系统在全球流动。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质疑声仍存,但历史经验表明,货币地位取决于实物资产支撑与交易便利性。当俄罗斯、沙特等产油国开始在能源贸易中接受人民币结算时,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已获得实质性突破。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能源产品已趋近于零,而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同比增长16.8%,沙特也打破产量限制扩大对华供应。这些交易大多采用人民币结算,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央行持续完善跨境支付体系,今年6月实现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互联,7月底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投入试运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境外消费可直接使用人民币扫码支付,极大提升了交易便利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过度依赖货币发行与债务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全球信任危机。



货币价值的根基在于国家实力与信用体系。当美国深陷36万亿美元债务泥潭,仍通过制裁手段维持霸权时,中国正以稳健的贸易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赢得全球信任。俄罗斯、沙特等国选择人民币结算,不仅看中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更信赖CIPS系统提供的交易保障。这种信任的积累,正在重塑全球货币权力格局。



人民币国际化是长期进程,美元体系也不会瞬间崩塌。但趋势已然清晰:美国正透支其国际信用,而中国通过务实合作与基础设施构建,正在赢得全球货币体系的主动权。当越来越多国家发现,脱离美元体系仍能高效完成国际贸易,且人民币结算更安全便捷时,货币权力的天平已悄然倾斜。这并非零和博弈,而是服务能力与信用水平的自然选择。从当前态势看,中国显然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