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当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联合国大会上低头阅读那条措辞尖锐的短信时,特朗普政府为阿根廷投入的200亿美元经济支持计划似乎正面临挑战。近期,阿根廷政府宣布提升高粱出口标准,通过严格把控容重、杂质含量等关键指标,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高粱市场的地位。
据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10月6日报道,阿根廷的这一举措可能加剧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报道指出,阿根廷农业秘书处已发布新决议,将出口高粱按等级细分为每百升72公斤、70公斤和67公斤三个标准,并对破碎粒与非谷物物质含量实施了更为严格的限制。不符合新标准的货物将失去出口认证资格,这标志着阿根廷在高粱出口质量上的全面升级。
该决议明确表示,更新高粱分级方式旨在满足国外饲料和加工行业的严格要求,避免货物被拒收,同时提升阿根廷作为全球可靠供应商的形象。阿根廷农业秘书处在声明中强调,此举旨在“促进国内销售,提高国内生产质量,并改善阿根廷在要求更高的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官员们透露,调整后的标准与主要贸易伙伴所采用的标准保持一致,体现了阿根廷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决议还取代了1994年的一项旧规定,并特别指出,自2021年以来,中国已成为阿根廷高粱的主要买家。决议提到,“更高的出口量,使得有必要调整质量参数以适配全球市场需求”,这实际上将标准更新与中国的进口要求紧密联系起来,表明阿根廷正积极响应中国市场对谷物质量及品质稳定性的期望。
政府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阿根廷高粱出口的绝对主力。今年1月至8月期间,阿根廷出口了123万吨高粱,其中122万吨运往中国,几乎包揽了阿根廷的全部高粱出口量。官员们表示,更严格的出口标准旨在通过提高货物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维护阿根廷与中国在高粱贸易领域的稳定合作,为双方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阿根廷农民收割秋季大豆。 视觉中国
《南华早报》分析指出,新规则凸显了阿根廷扩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坚定决心。在特朗普政府实施首轮关税之前,美国农民曾满足了中国约90%的高粱需求。然而,随着中美关税摩擦的不断升级,南美供应商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缺,成为中国高粱进口的新选择。
去年11月,巴西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中国同意向巴西高粱开放市场后,巴西农业部积极敦促农民提高玉米和高粱的产量。阿根廷则在上月宣布取消大豆、玉米、小麦及副产品的出口税,以刺激出口。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阿根廷的大豆关税一度高达26%,豆油和豆粕关税达24.5%,如今被降为零,这一举措在两天内就刺激了70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绝大部分货物销往中国。
报道称,巴西和阿根廷已成功抢占中国原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巩固了南美洲在中国饲料供应链中的地位。而美国农民则只能眼看着又一个出口季悄然流逝,无法挽回失去的市场。
美国政府的焦虑情绪在日前曝光的一条短信中暴露无遗。上个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收到了私人短信,内容正是对阿根廷降低出口税的控诉。短信中提到:“昨天我们救助了阿根廷,结果阿根廷取消了谷物出口税,以更低的价格卖给中国,而这本应是我们的销售窗口。”短信还指出,阿根廷的低价策略导致美国大豆价格持续下跌,“这会让中国对我们拥有更大的筹码”。
9月初,阿根廷执政联盟选举失利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特朗普很快表示将考虑施以援手。美国计划通过200亿美元货币互换与债券购买方案支持阿根廷经济,旨在帮助米莱政府应对选举压力并稳定金融市场。然而,根据支持计划,阿根廷本应缩减与中国的金融合作,包括18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额度。但阿根廷政府最后的选择,让美国深感“被背刺”。
眼下正值美国大豆出口旺季,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仍未订购一丁点儿美国秋季收获的大豆。随着巴西、阿根廷大豆持续占据中国市场,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空间正不断缩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8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大豆产业合作伙伴早餐会上指出,中美同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共同支撑起全球粮食生产的近四成、消费的近1/4。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领域具比较优势,美国则以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为主,双方各领风骚,完全可以优势互补。谢锋表示,农业不应被政治化绑架,农民不应为贸易战埋单。中方愿与美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发挥好中美经贸会谈机制作用,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共享发展红利,重回共赢正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