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坐落着一座名为桃花村的小渔村。这里依海而建,百十来户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过着朴实无华却温馨的生活。其中,有一位名叫阿海的渔夫,年方二十八,为人忠厚老实,手脚勤快。他娶了邻村的姑娘春桃为妻,春桃眉清目秀,心地善良,两人感情深厚,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阿海继承了祖传的捕鱼手艺,驾船技术娴熟,对海上的天气变化了如指掌。每天天不亮,他便推着小渔船下海,直到夕阳西下才满载而归。春桃则在家洗衣做饭,打理家务,等阿海回来后,两人一起收拾渔获,再将新鲜的鱼拿到村口的集市上卖掉,换些油盐酱醋和生活用品,生活虽简单却充满幸福。
这年夏天,天气格外反常,海上时常刮起大风,下起暴雨,许多渔民都不敢出海捕鱼。然而,阿海看着家里日渐减少的积蓄,心中犯了愁。春桃已经怀有两个月的身孕,正是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若再不出海,家里的日子将难以为继。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阿海见海上风平浪静,便决定冒险出海。春桃得知后,十分担心,拉着阿海的手说:“阿海,今天海上看着平静,可我总觉得心里不安,要不你还是别去了,咱们省着点花,总能撑过去的。”阿海摸了摸春桃的头,笑着说:“桃儿,别担心,我心里有数,我只在近海捕鱼,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回来,你在家好好等着我,晚上我给你带新鲜的海鱼回来。”说完,阿海扛起渔网,推着渔船,毅然决然地向海边走去。
阿海驾着渔船,在海上平稳地行驶着。他撒下渔网,耐心地等待着。没过多久,渔网便有了动静,阿海用力拉起渔网,只见网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海鱼,有黄花鱼、带鱼、鲅鱼,还有几条珍贵的石斑鱼。阿海心里高兴极了,心想今天真是个好收成,春桃看到这些鱼,肯定会很开心。
可就在阿海准备收起渔网,返航回家的时候,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平静的海面瞬间变得波涛汹涌。阿海心里一惊,暗道不好,连忙收起渔网,奋力地摇着船桨,想要尽快驶回岸边。然而,海浪越来越大,像一座座小山似地向渔船扑来,渔船在海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阿海紧紧地握着船桨,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他咬紧牙关,拼尽全力与风浪抗争。就在这时,一个巨浪猛地拍在渔船上,渔船瞬间被掀翻,阿海也掉进了冰冷的海水里。冰冷的海水像无数根针一样刺着阿海的皮肤,他感到一阵刺骨的寒冷,意识也开始变得模糊。但他想到春桃还在家等着他,想到春桃肚子里的孩子,他就咬牙坚持着,拼命地在海水中挣扎。
阿海在海水中漂流了不知多久,就在他快要失去意识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不远处的海面上,有一个漂浮物。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那个漂浮物游去。等他游到近前,才发现那是一个穿着灰色僧袍的尼姑,尼姑紧闭着双眼,脸色苍白,显然是已经昏迷了。
阿海来不及多想,连忙将尼姑救起,发现尼姑还有微弱的呼吸。他知道,在这样的海面上,要是不尽快找到落脚的地方,两个人都得葬身大海。阿海四处张望,发现不远处有一座小岛,岛上隐约可见一个山洞。他心里一喜,连忙带着尼姑,向小岛游去。
好不容易爬上小岛,阿海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他抱着尼姑,踉踉跄跄地走进山洞。山洞里很干燥,还铺着一层厚厚的干草,像是有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阿海把尼姑轻轻放在干草上,然后在山洞里生起了一堆火。
火光照亮了整个山洞,也带来了一丝温暖。阿海坐在火堆旁,看着昏迷的尼姑,心里不禁有些疑惑:这尼姑怎么会独自在海上漂流呢?难道也是遭遇了海难?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尼姑终于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她看到坐在火堆旁的阿海,先是一惊,然后挣扎着想要坐起来。阿海见状,连忙上前扶住她,关切地说:“大师,你醒了?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尼姑虚弱地笑了笑,说:“施主,多谢你救命之恩,贫尼法号静尘,不知施主高姓大名?”
“大师客气了,我叫阿海,是桃花村的渔夫。我今天出海捕鱼,遇到了大风浪,船翻了,幸好遇到了你,也算是缘分。”阿海笑着说。
静尘尼姑点了点头,说:“原来是阿海施主,今日若不是你出手相救,贫尼恐怕早已葬身大海了。”说着,她环顾了一下山洞,又问道:“阿海施主,这里是什么地方?离你的村子还有多远?”
阿海叹了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我在海水中漂流了很久,才漂到这里。看这海面的情况,恐怕一时半会儿是回不去了,只能等明天天气好转,再想办法回去。”静尘尼姑闻言,也有些担忧,但她还是安慰道:“阿海施主,别担心,吉人自有天相,明天一定会有办法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阿海又从附近找了一些野果和淡水,递给静尘尼姑。静尘尼姑感激地接过,慢慢吃了起来。两个人坐在火堆旁,聊了起来。阿海向静尘尼姑讲述了自己的家庭,讲述了春桃和她肚子里的孩子。静尘尼姑也向阿海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说自己是普陀山普济寺的尼姑,这次是受师父之命,去附近的寺庙送经书,没想到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浪,船被打翻了,她也被海浪冲到了这里。
不知不觉,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山洞外的海浪声依旧汹涌。阿海看着静尘尼姑,心里有些为难:山洞里只有这么一个地方,晚上该怎么休息呢?静尘尼姑似乎看出了阿海的顾虑,她轻声说道:“阿海施主,不必担忧,贫尼自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