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沉睡账户”又迎来一波清理热潮。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湖北、贵州、广西、新疆等多地中小银行近日密集发布公告,宣布将加强账户管理,对长期未使用的“沉睡账户”进行集中清理。与以往相比,本轮清理行动的账户范围和认定标准更为精准,标志着银行账户管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专家提醒,消费者需关注自身账户安全,定期梳理名下资产,避免潜在风险。
“清卡”范围更精确:从个人到单位,从线下到线上
“沉睡账户”通常指长期未发生主动交易且余额低于一定标准的银行账户,社保卡、公积金卡等民生类账户除外。不同银行对“沉睡”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但近年来呈现逐步细化的趋势。
记者梳理发现,10月以来,多地中小银行掀起新一轮“睡眠卡”清理潮。与往年相比,本轮行动不仅覆盖个人账户,还扩展至单位账户及线上渠道账户,认定标准也更为严格。
在账户认定方面,多家银行提高了动账时间及最低余额要求。例如,兴业银行近日调整长期不动户标准,将账户余额门槛从“100元(含)以下”降至“10元(含)以下”,无签约关系及非结息交易的时长从“连续180天(含)以上”延长至“连续365天(含)以上”。调整后,纳入清理范围的账户数量显著减少。
在清理范围上,部分银行将单位睡眠账户纳入清理对象。贵州贵安新区发展村镇银行公告称,自11月14日起,将清理一年内未发生收付活动(不含结息等非客户主动业务)且无欠款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新疆和田农商行则表示,自11月1日起,将持续清理连续4年(含)以上未登录个人手机银行且无主动交易记录的网银账户。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分析称,银行清理“沉睡账户”的精细化趋势愈发明显,这既是降本增效的考量,也能从源头保障消费者账户安全。“维护睡眠账户需占用系统资源,也存在合规成本,拓展清理范围至线上渠道,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消费者需警惕风险:人均持卡超7张,睡眠账户成诈骗通道
“学费卡、工资卡、社保卡,还有网银开的线上账户,我也数不清自己有多少张银行卡,很多平时根本用不上。”消费者小王(化名)的困扰并非个例。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100.68亿张,较2024年末增加1.55亿张。其中,人均持有银行卡数量已达7.04张。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白耀华律师指出,长期不动账户因缺乏有效监控,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为洗钱、诈骗的通道。“账户信息泄露可能导致精准诈骗,而余额较低的账户若被盗用,持卡人可能因未及时察觉引发纠纷。”
为帮助消费者便捷查询名下账户,银联云闪付于2021年上线“一键查卡”功能,可查询近500家银行的账户情况。记者实测发现,通过“卡管理”—“查卡”流程,约5分钟即可获取个人银行卡报告。此外,央行征信报告、银行网点查询也可作为辅助手段。
专家建议:定期梳理账户,强化风险管理
面对银行清理行动,苏筱芮建议消费者树立两类意识:一是账户盘点意识,定期梳理名下账户及资产状况,养成查账记账习惯;二是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密码设置、账户登录等环节的保护,及时注销冗余账户,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白耀华则从银行角度提出建议:“银行需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渠道提前告知客户清理计划,保障知情权;睡眠卡余额应合规转入久悬未取专户,客户可凭身份证随时取回资金。此外,应避免‘一刀切’操作,对老年人、低收入群体账户增加人工审核,防止误伤必要备用账户。”
记者 李若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