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经贸谈判前夕,美印关税谈判突然出现重大转折。据印度媒体报道,美国与印度即将达成关税协议,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将从50%大幅降至15%,这一待遇与美国核心盟友相当。那么,8月才被特朗普“拉黑”的印度,为何能迅速重返谈判桌?美印关税谈判的大反转背后,印度付出了哪些代价?这一变化又将对中国的地缘经济格局产生何种影响?

美印关税谈判之所以出现反转,核心在于印度做出了重大让步。首先,印度宣布将大幅削减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10月2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俄罗斯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实施制裁,印度随即跟进调整进口策略。
这一让步背后,特朗普有三大考量:其一,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切断俄油进口后,美国能源企业可填补市场空白;其二,印度作为俄油大客户,其退出将削弱俄罗斯经济支撑,迫使俄方在俄乌冲突中让步;其三,印度加工的俄油大量出口欧洲,切断这一链条可增强欧洲对美国能源的依赖,巩固美国对欧控制力。

对印度而言,这一调整代价惨重。俄乌冲突前,俄油仅占印度进口量的1%;冲突后,这一比例飙升至40%。2024年,印度石油出口额达84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0%以上。失去俄油进口渠道,意味着印度将丧失这一“战争红利”,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印度付出的第二个代价是开放农产品市场。印度农业占GDP的18%,农业人口达5.7亿,但小农经济模式导致竞争力薄弱。以大豆为例,印度本土大豆价格约20卢比,而美国大豆到岸价仅12卢比,印度农产品难以竞争。

一旦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印度农民将面临破产风险,数亿人可能失去生计。尽管印度对大米、小麦等主粮划下红线,但农业市场开放的口子已开,未来可能被美国农产品逐步渗透,最终丧失粮食主权。农业危机往往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印度此刻已站在悬崖边缘。
印度选择妥协的核心原因,是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美国是印度最大出口目的地,2025财年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8%。然而,美国加征50%关税后,印度对美出口暴跌20.7%,纺织品订单被越南抢走,钻石滞销,60%受影响的出口品类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仅一个多月,印度南部成衣中心蒂鲁普尔就有60万工人失业,安得拉邦虾片加工厂出口量暴跌35%,被迫大面积停工。为缓解危机,莫迪政府不得不接受美国关税条件,将眼前利益置于长期风险之上。
美国将印度关税降至15%,与欧盟、日韩同等待遇,显然是将印度重新拉入盟友阵营。这一举动与特朗普1.0时期的战略如出一辙:将中国踢出全球产业链,美国掌控金融、科技和军事霸权,欧洲、日韩负责高端制造,印度承接低端制造。
特朗普曾认为,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可轻松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然而,近十年实践表明,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反而下降至14%,且频繁对西方资本“杀猪盘”,导致“印度制造”计划失败。特朗普2.0时期,他曾一度将印度列入黑名单,甚至联合巴基斯坦打压印度。

如今,特朗普在中国面前占不到便宜,又转而拉拢印度。但出尔反尔是其特色,未来政策可能再次反转,甚至已敲定的关税协议也有被撕毁的风险。
对于中国而言,特朗普与印度的政策波动并不重要。无论外部如何表演,中国只需专注自身发展:强化产业优势,扩大内循环,提升经济韧性。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方为应对之道。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