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外“放电影”,正在成为我国电影产业的新潮流。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我国票房排名前10的国产电影中,有9部实现了海外上映;票房前20名的国产电影中,有15部成功登陆海外市场。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中国电影海外放映数量的显著提升,更标志着国产影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不仅海外放映规模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也迎来突破性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总计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通过一部部精心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正跨越文化壁垒,走向全球观众。
<在2025年春节档于国内影院公映的同时,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下称《封神第二部》)同步开启海外市场征程。春节期间,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院同步放映这部东方奇幻史诗,从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到非洲的加纳、尼日利亚,观众均可在大银幕上感受中国神话的魅力。
作为影片主出品方,A股公司北京文化早在多年前便布局中国电影出海战略。其前作《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已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上映,主创团队更通过全球路演模式与海外观众面对面交流,开创了中国电影国际宣发的先河。
北京文化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晏晶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基于前作的口碑积累,《封神第二部》在宣发阶段前置大量工作:提前制作IMAX和杜比国际版本,预订多国最大IMAX影院举办首映式,并投入重金拓展海外排片渠道。这些举措推动《封神第二部》海外票房突破800万美元,其中马来西亚市场贡献超200万美元。
与《封神第二部》类似,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捕风追影》《唐探1900》等多部国产影片均在海外取得亮眼成绩。《哪吒2》海外票房超6900万美元,仅北美市场就贡献近2600万美元。光线传媒半年报显示,该片已在43个国家及地区上映,其中15个市场打破票房纪录,英文配音版于8月22日起登陆美加澳新等国影院,日文配音版也将开启日本长线放映。
据统计,今年我国电影出海票房已超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头部影片几乎全部实现海内外同步上映。对于国内电影产业而言,出海已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
中国电影今年的海外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内容叙事、制作技术、宣发体系共同进步的结果。国家电影智库创始人刘正山分析称:“《哪吒2》剥离传统神话外壳,聚焦亲情、友情与个人成长,文化折扣较小,易引发海外观众共鸣。”
动画行业从业者、成都奇影动漫文化创始人傅胜则关注到技术层面的革新:“《哪吒2》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实现了毛笔晕染的实时模拟,将中国美学写意精神融入现代动画工业;《深海》团队首创的‘粒子水墨’技术,也展现出独特艺术魅力。”他指出,这些技术突破使中国动画电影在视觉效果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同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先进技术的融合,进一步巩固了优势。
宣发策略的优化同样关键。刘正山介绍,今年多部国产影片采用“海外直发”模式,与国际化发行公司合作,推行“在地化”推广,精准触达目标受众。以《封神第二部》为例,北京文化完成了15余种语言版本翻译,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并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发行策略:在东南亚选择擅长类型片的发行团队,在非洲依托本土院线资源,通过分析人口分布和观影习惯优化排片。
全球化叙事、过硬质量与精准发行,共同推动中国电影实现全球“圈粉”。
从网文、游戏到短剧,中国文化产品近年来掀起新一轮出海热潮。国产电影的海外突破,不仅完善了文化出海的版图,更为国内电影产业开辟了新增长空间。刘正山指出:“在国内市场增长放缓、观众习惯变化的背景下,出海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电影海外市场份额仍远低于好莱坞,提升空间巨大。”
回溯历史,21世纪初中国电影曾依赖海外市场:张艺谋导演的《英雄》2002年全球票房超1.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海外。与当时武侠片、功夫片主导出海不同,如今题材更加多元——《哪吒2》(神话)、《封神第二部》(史诗)、《南京照相馆》(历史)、《捕风追影》(科幻)等覆盖多种类型,展现中国电影的创作活力。
电影“走出去”还能反哺“引进来”。刘正山提到,“跟着电影游中国”活动将影片影响力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带动入境游增长,形成“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根据《“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我国将加大海外推广力度,畅通销售渠道,提升国际竞争力,目标实现“海外影响力显著增强”。
北京文化晏晶表示:“《封神第二部》的票房突破是全体电影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海外观众的认可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