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者网》蔡俊
近期,医药行业再度成为市场焦点,多家上市公司实控人陷入调查漩涡,资本运作与政策反腐交织,推动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期。
以北大医药为例,其董事长徐晰人被刑事拘留的消息引发关注。今年以来,已有数位医药企业实控人遭遇留置或处罚,行业反腐高压态势与资本交易活跃度形成鲜明对比。
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招投标调查进入深水区,反腐行动持续升级;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作为资本并购的热门标的,频繁上演控制权变更大戏,行业格局加速重构。
在这场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博弈中,医药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企业命运与行业未来紧密相连。
资本暗流涌动:控制权变更背后的行业洗牌
10月,北大医药公告披露,董事长兼总裁徐晰人因配合相关部门调查被刑事拘留,公司运营暂未受影响,但实控人变更后的“去北大化”进程或生变数。
徐晰人于2024年底通过收购获得北大医药22.22%间接股权,此前其任职于渣打银行,现任新优势产业集团董事长。今年以来,北大医药管理层频繁更迭,徐晰人集董事长与总裁于一身后,公司实控人由北京大学变更为无关联方。
此次事件恰逢企业“去北大化”关键阶段,管理层调整与控制权归属悬念待解。北大医药的坎坷历程折射出行业现状:2020年原控股股东方正集团破产重整,平安系入主后于2024年剥离非核心资产,徐晰人借此成为新实控人。
类似剧情在医药行业屡见不鲜。今年以来,金城医药实控人赵叶青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被处罚,永安药业与三博脑科实控人陈勇、张阳虽曾被留置但后续解除措施,凸显资本运作与合规风险的交织。
据统计,亚太药业、多瑞医药、盟科药业等企业近期均完成控制权变更,交易金额从7.59亿元至16亿元不等。中小药企在政策与市场压力下寻求生存之道,产业资本则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行业洗牌态势显著。
政策反腐深化:招投标乱象与集采新规
医药企业实控人频繁被查的背后,是行业反腐行动向深水区推进的必然结果。以湖南省为例,10月底纪委监委通报15起医院工程与药品设备招标采购违规案例,时间跨度达17年,涉事人员多通过干预招投标谋取私利。
传统招投标流程的“预算—招标—采购”模式易滋生灰色地带,浙江等地推行的“带量集中采购”被视为破解之道。市场预测,集采或将成为医疗设备采购主流模式,倒逼企业重构竞标策略。
在此背景下,2023年以来卫宁健康、赛伦生物、沃华医药等企业实控人被留置,引发市场对行贿历史追溯的担忧。尽管多数人员已解除留置,但企业业绩承压明显,如卫宁健康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2.05%,扣非净利润大幅下滑62.66%。
连锁药店领域同样面临转型压力。老百姓大药房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双降,医保基金反腐与药品追溯码应用迫使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甘肃等地查处的药房骗保案件,进一步凸显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行业变革进行时:企业转型与未来格局
医药行业反腐与资本运作的双重冲击,正在重塑企业竞争逻辑。依赖招投标模式的企业需适应集采新规,而连锁药店则需在医保监管下探索新增长点。
以卫宁健康为例,其传统盈利模式高度依赖医院信息化项目竞标,但在新规下能否实现业务转型仍存疑问。老百姓大药房的业绩下滑,则反映出跑马圈地时代的终结与精细化运营时代的来临。
从宏观视角看,医药行业洗牌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反腐行动净化行业生态,资本运作加速资源整合,企业唯有顺应趋势、强化合规,方能在变革中占据先机。
这场深刻变革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将决定未来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一个更透明、更高效的医药市场正在形成。(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