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10月31日,公募基金行业迎来重要变革:年内已有183只基金率先完成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其中70余只产品响应《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在5月新规发布后启动基准优化。这场涉及近75%存量产品的基准革新,正通过1年或6个月的过渡期有序推进。
基准优化方向:从宽泛到精准的范式转换
新规推动下,基金基准呈现三大转型特征:权益类产品聚焦细分赛道,如体育文化主题基金将沪深300指数替换为中证体育产业指数;债券型基金强化风险收益匹配,某沪上公募债基基准由单一中证全债指数调整为"中债综合(全价)指数×85%+中证可转债指数×5%+活期存款利率×10%"组合;FOF产品引入多元资产对冲,黄金指数、商品期货指数等非传统标的纳入基准体系。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变更基准的183只基金中,权益类产品占比超60%。以某科技成长股票基金为例,其基准将"中证高新技术企业指数"升级为"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更精准锚定数字经济投资方向。这种转变背后,是监管层对基准"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三大核心功能的强化要求。
价格指数缺陷暴露:75%基金基准面临升级压力
晨星中国研究揭示行业痛点:当前国内基金基准中,价格指数占比高达74.7%,而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几乎全部采用价格指数作为基准。这种设计导致三大问题:其一,价格指数未计入分红再投资收益,过去20年中证全指全收益指数年化回报达10.84%,较价格指数高出1.53个百分点;其二,掩盖费率损耗,实际投资收益与基准对比存在系统性偏差;其三,降低业绩门槛,68%的偏股基金能跑赢沪深300价格指数,但这一比例降至55%当使用全收益指数时。
某华南基金研究机构指出,以更容易超越的指数作为基准,实质上扭曲了基金评价的真实性。股票分红和债券票息作为基金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通过全收益指数完整呈现。监管层此次明确要求存量产品基准调整过渡期,正是为了纠正这种"基准虚高"现象。
精细化管理四维框架:构建可信基准体系
国联基金分析显示,传统基准存在三大脱节:与投资策略脱节、与市场结构脱节、与投资者认知脱节。为此,晨星中国高级分析师代景霞提出四维优化路径:
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强调,基准管理正在从"形式合规"向"实质有效"跃迁。随着指数工具箱的丰富,基金公司需要建立动态优化机制,例如某头部公募已设立基准委员会,每季度评估基准与投资策略的适配性。
这场基准革新不仅关乎合规,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当全收益指数成为主流基准,基金评价将真正回归"净值化管理"本质,投资者也将获得更透明的决策参考。正如监管层在征求意见稿中所言:"科学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