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AI生成
黄金市场除了价格波动,近期还有一项政策值得高度关注。
10月底,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黄金税收的政策文件,文件一经公布,市场便涌现出诸多解读与猜测。
有人疑惑:黄金投资是否还可行?选择纸黄金还是实物金条更合适?更有投资者担忧加税与贬值风险,信息繁杂,观点各异。
为此,笔者决定深入研读原文件,一探究竟。
首先,这份名为《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的文件,由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于10月29日联合发布,编号为2025年第11号,自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文件的核心在于对上海黄金交易所与上海期货交易所进行的“标准黄金”交易进行制度口径的重新梳理。
它旨在解决黄金在不同环节、不同用途下的征税问题,明确发票开具与抵扣规则。
过去,相关税收规定分散于2002年与2008年的文件中,执行过程中口径不一,导致市场出现诸多灰色地带。
例如,部分企业以投资名义进行非投资性交易,发票链断裂,甚至存在套利行为。
新政的出台,旨在理清这些模糊地带,建立统一、可核查的制度逻辑,确保“标准黄金—是否出库—用途—发票类型”这一链条的清晰与可追溯。
黄金市场的每一次税收调整,都会对上游渠道、加工环节乃至零售终端产生连锁反应。因此,这份文件虽不直接讨论金价,却对黄金交易的秩序进行了重新定义。
新政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笔者研读文件后发现,它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一是交易是否发生在交易所内;二是黄金是否被提货出库;三是提货后的用途是投资还是加工。
这三个问题基本决定了税务处理的逻辑。
首先,若黄金交易发生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或上海期货交易所内,且卖出方为交易所会员,则免征增值税。
但需注意,零售金、金饰等非交易所交易不在此政策覆盖范围内。
文件明确界定了“标准黄金”的定义,包括AU99.99、AU99.95、AU99.9、AU99.5等牌号,以及50克、100克、1公斤、3公斤和12.5公斤等规格。
不符合这些标准的黄金产品,如金首饰、小金片,不享受免税政策。
若黄金仅在账户上持有,未从交易所金库提货出库,则税务上视为“未发生实物交割出库”,国家不征增值税。
但一旦提货,情况便有所分化。
若提货后用于投资,如制作金条、金锭,交易所将执行“即征即退”机制,先征税后退还,并免除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费。
同时,交易所会按成交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供后续抵扣。
但若再次出售这批黄金,则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以避免税款重复抵扣。
若提货后用于制作饰品、工艺品等非投资性用途,交易所环节免征增值税,开具普通发票。
一般纳税人可按发票金额的6%抵扣部分税款,即“6%扣除率”。
但加工成产品后再出售,需正常缴纳增值税,并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此外,文件还提及了客户直接在交易所购买黄金的情况,免征增值税,开具普通发票;一般纳税人可按6%抵扣。
客户自行出售或加工时,按现行规定缴税。
对于法定金质货币,如熊猫金币,按规定缴税并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熊猫普制金币则继续执行免税政策。
在开票金额计算方面,上金所和上期所均有明确算法,确保发票金额与实际成交价或交割价一致,不包括手续费、仓储费等附加费用。
新政的核心逻辑在于:未提货不征税;提货后根据用途区分税务处理;投资线“上游专票、下游普票”;非投资线“上游普票、下游专票”。
记住三个关键问题即可:是否在交易所交易?是否提货?提货后用途是什么?
新政不仅是一次制度清理,更是一次监管升级。
国家最担心的是用途造假与票据套利。为此,新政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是允许“改口”,但限制条件严格。
若黄金出库后用途发生变化,如从投资金条改为制作饰品,企业可申请修改发票类型。
但时间窗口仅六个月,且一生只能改一次。
修改流程严格,需先冲红原发票,再重新开具新发票。
从投资改为非投资,需退还专票、改开普通发票;反之,则需退还普票、重新开具专票。
国家允许纠正,但不允许反复利用漏洞。
二是发票成为“身份识别”工具。
新政将发票与用途紧密绑定,过去“票货不对”的问题得到解决。
投资性用途对应“上游即征即退、下游开普票”;非投资性用途对应“上游免税、下游开专票”。
税务系统通过查验发票链,即可反推出资金流、交易路径与真实用途。
这相当于为黄金市场建立了“上链”机制,提升了市场透明度。
三是违规成本显著提高。
若企业未按规定报用途或开错发票,将面临严厉处罚。
首次被查,暂停三个月享受“即征即退”政策,且三个月内无法开具专票。
再次违规,暂停六个月;涉及骗税、虚开发票等严重问题,将直接改为“免征”口径,彻底失去专票与抵扣资格。
这对黄金企业而言,无异于停摆。
因此,政策逻辑清晰:首次犯错为提醒,再次犯错为处罚,屡教不改则“断供”。
四是执行机制完善。
新政的执行前端在交易所,交易所负责收税、退税、开发票;国家税务总局在后台统一口径,制定征收管理办法。
这样一来,前后台联通,每一笔黄金交易、每一次提货出库都会留下电子记录,便于监管层追溯。
同时,文件明确交易费、仓储费、手续费等照旧征税,不享受免税政策,体现了政策分清“商品”与“服务”界限的目标。
整体来看,新政旨在让黄金交易体系变得可追踪、可监管,提升市场透明度与确定性。
新政的出台,对市场与投资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从市场角度看,新政将直接改变市场结构。
过去,黄金市场像一片半透明的水域,新政的出台相当于为市场装上了一面镜子。
镜子不会改变水流,但会让水更清。
那些依赖票差、口径差、制度模糊空间赚钱的人将逐渐退场,市场短线活跃度可能下降,但长期确定性将增强。
对真正的长期资金、机构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安心政策”;对靠套利的人而言,则是“退场信号”。
从制度层面看,新政是一次“监管体系的数字化升级”。
每一笔黄金的流向、每一张发票的用途、每一次出库的路径都要在系统里留痕,黄金交易从此变成“有迹可循”的数据资产。
这体现了国家构建新信任方式的努力:过去的信任来自“人”,现在的信任来自“系统”。
新政更像一次“实验”:实验在新金融时代,国家能否把“信任”变成“可验证”的过程。
黄金只是第一个被纳入这张图谱的资产。
对普通人而言,新政的意义在于认知的提升。
以后买黄金,要看它属于哪个体系。
买纸黄金影响几乎为零;买实物黄金、提货金条甚至打算加工,则要重新审视规则。
你拿的是什么发票?是不是投资用途?有没有备案?
这些小细节将决定你是否是“合规投资者”。
这有点像十年前我们第一次面对“股市实名制”时的不适,但制度的成熟往往从“被迫透明”开始。
从更大的视角看,新政的意义还不止于黄金。
它可能是未来“大宗商品数字化监管”的一次前奏。
当税务、交易所、金融监管体系都能在同一张数据图上协同时,市场才具备第一次“自我描述”的能力。
这像一种新的国家治理逻辑。
因此,新政并非黄金的利空,而是秩序的回归。
未来黄金涨跌依旧,但它的信任基础已经不同。
当黄金从“避险资产”变成“被监管的资产”,它的安全感也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