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银行业‘反内卷’进行时:破解基层执行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11-07 08:13:25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

当‘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成为政策明确导向,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从竞争逻辑到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2025年以来,多地银行业协会与银行机构密集行动,从行业自律到机构实践,‘反内耗、提效能’的共识逐步凝聚,一场旨在破解低水平重复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业变革正在展开。

然而,政策暖意与基层现实仍存在温差。年终考核季,存款冲刺、指标互换等现象依旧暗流涌动。尽管部分银行已通过专业培训替代粗放营销、技术赋能减轻中后台负担,但‘最后一公里’的执行梗阻仍待打通。破解困局需多维发力,正如分析人士所言,需构建‘监管引领—行业协同—机构转型’的三维治理框架,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路径依赖,推动竞争逻辑从‘规模比拼’转向‘价值创造’。


行业协会与银行齐‘出手’,反内卷行动全面铺开

反‘内卷式’恶性竞争已成为2025年经济、产业领域的热词,金融行业亦在密集响应。今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管局、银行业协会先后发声,密集释放规范信号,呼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摒弃盲目扩张、低价厮杀的‘内卷式’竞争,转向规范发展、稳健运行的良性轨道。

11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为通过行业自律终结恶性竞争,百色银行业协会近期推动辖内27家会员单位共同签署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分期贷款及与中介机构合作三份专项自律公约。公约直指行业内‘价格战’盛行、创新不足等核心痛点,明确禁止恶性低价竞争行为,引导银行机构从同质化的‘红海’搏杀转向差异化、价值化的‘蓝海’开拓。公约强调,银行应将资源聚焦于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和风险管控,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共赢发展。

为防止公约流于形式,百色银行业协会建立了监督保障机制,要求各银行将公约内容细化至内部制度与考核中,并明确责任主体。对于违反公约的机构,将采取从约谈、通报到提请监管介入的阶梯式惩戒措施。

不止百色,其他地区也在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反内卷’路径。庆阳市银行业协会近日印发的《庆阳市银行业反‘内卷式’竞争促进高质量发展倡议书》中提到,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坚决抵制‘内卷式’竞争;合理确定存贷款价格水平,坚决不打‘价格战’;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坚决摒弃‘唯规模’‘唯市场份额’考核导向;强化行业自律,共建合作机制;厚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除了行业协会的集体行动,部分银行机构也亮出具体举措。德清湖商村镇银行近期提出了十项承诺,包括坚持合规经营、严守竞争规则,坚持稳健发展、摒弃规模冒进,坚持科学考核、优化员工管理,坚持合理定价、防止低价内卷,坚持阳光合作、杜绝不当返利等。更早之前,工商银行召开的2025年党建暨年中经营管理工作会议,要求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坚持产品客户对位,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广发银行2025年上半年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也强调,抵制‘内卷式’竞争,坚持长期主义经营理念。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分支机构等也均提到了加强‘反内卷’方面的重点工作。

基层‘最后一公里’梗阻待打通,执行难题仍存

因‘内卷式’竞争引发的突击冲量、同质化竞争,在季末、年末表现最甚。在年终业绩考核的压力下,每年四季度,银行业仿佛进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存款冲刺、保险破零、理财销售、客户拉新,指标层层加码,加班成为常态,营销变成‘电话轰炸’。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25年四季度尽管整体压力未减,但在行业普遍‘反内卷’的口号之下,在部分机构和业务条线中,已涌现出一些值得肯定的实践,为高压环境注入了一丝理性与温度。

在前台营销端,专业能力正逐步取代粗放推销。一位国有大行前台营销员工介绍称,过去常常被要求‘见人就推产品’,缺乏针对性,客户反感、员工焦虑。但如今,分行不仅提供了系统性的专业培训,还配套了清晰的产品支持体系和阶梯式绩效机制,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营销效率,也让客户更愿意接受建议,甚至主动咨询后续服务。

中后台的技术赋能也在悄然减轻员工负担。另一位身处风控岗位的银行人士指出,‘自从总行升级风控系统后,系统已能自动抓取并整合数据,省了不少查数据的时间,虽仍需人工补充,但已迈出数字化减负的第一步’。

部分银行已在战略层面尝试遏制恶性竞争。有地方城商行人士透露,其所在总行已明确提出‘倡导反内卷’的导向,并开始约束分支机构参与过度礼品战或变相高息竞争。通过规范营销行为,银行希望引导员工聚焦服务质量和客户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数字游戏。

虽然多家银行开始从制度上纠偏,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基层执行层面仍存在诸多待解难题。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银行员工之间互换指标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近年来,息差持续收窄、同业竞争白热化,银行普遍将零售业务作为增长突破口,随之而来的是对一线员工KPI的层层加码,存款、理财、保险、信用卡、养老金账户、消费贷测额,各类任务不仅种类繁多,且往往与个人绩效、晋升甚至岗位稳定性直接挂钩。在此背景下,许多缺乏客户资源的新员工或身处非核心区域的基层人员,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于是,‘指标互换’逐渐演变为一种行业潜规则,不同网点的员工,通过社交平台私下联络,互相引导客户扫码测额、开户或购买低门槛产品,以完成一个算一个为目标。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银行业内卷的本质也是存量市场竞争下的系统性失灵。银行业务结构高度同质化,当所有机构都聚焦同一赛道,必然陷入低水平重复竞争,而考核机制的‘唯规模论’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倾向,利润增长、市场份额等短期指标权重过高,甚至与高管晋升、员工薪酬直接挂钩,导致经营行为扭曲,表现为:基层网点为完成时点考核,不得不采取‘冲规模’‘垒大户’等短期行为,形成‘指标绑架经营’的畸形生态;管理层为追求经营成效,将资源过度集中于易出业绩的领域,忽视长期风险防控。

从‘资金中介’转向‘服务中介’,构建良性竞争格局

在业内看来,真正的‘反内卷’,不是降低目标,而是改变达成目标的方式,形成更为良性的业务发展模式和行业竞争格局。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员工普遍建议,应降低‘时点存款’等短期指标的权重,转而提高‘日均AUM(客户管理资产规模)’‘客户留存率’‘满意度’等更能反映长期经营质量的考核占比;同时,允许合理试错,不因单月未达标就扣罚绩效,并提供系统性职业发展支持,真正打通员工成长通道。

薛洪言认为,破解银行业‘内卷’困局,需构建‘监管引领—行业协同—机构转型’的三维治理框架,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路径依赖,推动竞争逻辑从‘规模比拼’转向‘价值创造’。这一过程既需要监管部门以刚性约束划定竞争红线,也依赖行业协会搭建自律平台,更要求银行机构从战略层面重构发展逻辑,形成‘双向奔赴’的改革合力。

在此宏观框架下,不同类型的银行还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薛洪言进一步表示,大型银行需摆脱‘唯规模论’,依托资本、科技优势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通过大数据、AI优化风控模型降低运营成本,发力财富管理、投行服务等中间业务;中型银行需聚焦‘特色化经营’,深耕区域经济或特定赛道,如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打造行业金融专家品牌;小型银行则需坚守‘本地银行’定位,依托地缘人缘优势服务小微、‘三农’客户,并借助外部科技平台力量持续提升数字化能力。

无论银行规模大小,转型的核心都离不开角色的根本转变。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面对变化的环境,银行需要从根本上从‘资金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要巩固核心优势,充分发挥银行在客户基础、资金渠道和风控经验上的固有优势;加快业务转向,从主要依赖存贷款等传统业务转向财富管理业务、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和业务生态,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弥补息差缩窄等挑战;要构建开放生态,不再局限于自身网点与App,而是积极融入更广阔的生产生活场景,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金融节点;要培育专业人才,无论是财富管理、产业金融还是数字金融,都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产业和科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