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鲁夫的创投笔记,作者:一级市场观察者,题图来自:AI生成
近日,一位北京的投资人朋友来上海出差,我们约了一起餐叙。他专注于初创阶段的投资,今年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AI应用方向的项目中。‘这个赛道我看了大半年,发现应用层项目竞争激烈,但真正靠谱的却不多。一个方向稍微有点火,就有一大堆同质化的公司涌入。’他吐槽道,‘也有几个项目声称已经拿到了几个口头offer,但据我跟踪,迟迟没见close。’
大洋彼岸,AI的热度依旧不减,继续吸引着大量资本投入。据TechCrunch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0多家美国AI公司完成了单轮融资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显示出资本市场对AI技术及应用的强烈信心与期待。尤其是基模+AI应用(如OpenAI、Anthropic、xAI等)领域,更是一骑绝尘,也带动了AI Infra(如Lambda、Together AI等)的火热发展。
在基础建设领域完善的带动下,AI技术正加速向搜索(如Glean)、编程(如Cursor、Reflection.Ai)、视频(如Runway)、医疗(如Abridge、Hippocratic AI)、法律(如Eudia、Harvey)、语音(如ElevenLabs)、客服(如Decagon)、军事(如Shield AI)、科学(如Lila)、量子(如SandboxAQ)等涵盖企业服务、医疗健康、法律科技、内容创作的多元场景渗透。未来几年,AI产业有望迎来更多创新爆发和商业落地。
然而,国内市场在经历了2024年大模型的热潮后,‘智能’似乎并未如预期那般‘涌现’。反倒是今年AI应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真正能落地、能赚钱的项目却少之又少。为什么国内AI应用创业看起来热闹,但真正靠谱的却寥寥无几?是AI技术本身有问题,还是创业者们迷失了方向?我们就这个话题,深入探讨了一两个小时。
在与一些初创AI项目交流时,我们经常听到创始人说:感兴趣的客户非常多,商机根本聊不完。但往往在看了Datapack后,经过几轮跟进,真正转化的商机就不多了。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技术/产品成熟度不达预期,无法解决客户的需求,或者只能解决客户的一部分需求;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国内To B市场的特性所致——市场真的需要这个产品吗?并愿意为此买单吗?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根据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度,构建了一个坐标系,以不同象限来评估不同方向的项目定位。

| 象限 | 特点 | 类型 |
|---|---|---|
| 第一象限 | 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高 | 价值驱动型 |
| 第二象限 | 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低 | 技术驱动型 |
| 第三象限 | 技术成熟度低,市场需求低 | 概念型 |
| 第四象限 | 技术成熟度低,市场需求高 | 市场驱动型 |
我们发现不同类型项目有不同特质。价值驱动型项目不仅技术先进,而且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能够创造实际的商业价值。技术驱动型项目虽然技术先进,但缺乏明确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更多地关注技术的前沿性。概念型项目通常只有概念,缺乏实际的技术和应用场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热度来吸引投资。市场驱动型项目虽然有明确的市场需求,但技术实现难度较大,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价值驱动时代,大家更多地关注技术与商业的结合。只有将技术与商业紧密结合,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创造实际的商业价值,项目才能成功。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需求,还关注项目的可持续性和落地能力。
然而,在当下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四五年前兴起的SaaS投资热潮下,易于发现的市场需求场景几乎都有公司在做了,很多企业也拿到了不少投资,拥有充裕的资金储备。市场上很多前几年创立的SaaS项目都纷纷接入了大模型,在语音交互、文件解读、文档撰写、内容生成、智能问答等方面有了一些产品的改良,但从UE模型来看,交付效率与交付成本等方面仍没有质的改变。这些没有本质改变的项目,都是SaaS的改良类项目,用四象限评估表来看,可能更适合用PE策略来进行投资,而非我们早期VC投资。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早期市场现在想看的是AI+的2B的应用项目,而非SaaS的改良项目。但从我们的体感来说,价值驱动型项目真的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可能可以稍微减少在寻找该类型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这种项目对于早期投资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要我们构建了对这类项目的审美标准,遇到了,就需要‘快速开枪’。
在技术驱动时代,大家更多地关注技术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然而,这种思考方式往往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当下,AI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但我们也看到,技术与商业的结合却并不顺利。许多创业者只关注技术的前沿性,却忽视了市场需求,导致开发的AI应用虽然技术先进,但缺乏实际的商业价值。
‘技术驱动型’项目需要创始团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许多创业者虽然技术过硬,但缺乏行业背景和市场经验,在项目推广和市场拓展上遇到重重困难。因此,对于这类型项目,投资人对PMF(产品市场匹配度)的考量非常之重。当下,在控制估值的前提下,是布局这些技术驱动型项目比较合适的时点。特别是如果创始团队有产业经验+技术能力丰富的复合型背景,且看到了那些比较新的或未被解决的需求,这些项目就值得重点跟进。
由于技术模仿相对容易,一旦一个方向稍微有些火,马上就有许多项目调整方向跟入进来。所以这类技术型项目极容易陷入内卷,投资人需要综合考量团队打仗的能力、持续融资获得子弹的能力。如果我们有幸遇到一个创始团队具有比较强的融资能力,那么完全值得尝试一下投资,而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调整心态,‘别太急’,给予项目方一些时间来探索商业化。
当然,我们也要识别技术泡沫,不要被‘伪AI’项目所迷惑。AI的热度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但市场对AI的理解却存在误区。有一些人对AI项目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是跟风投资,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伪AI’项目,这些项目打着AI的旗号,却缺乏真正的技术含量。
在市场驱动时代,大家更多地关注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AI应用的项目本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正的价值。这意味着,创业者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项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早期投资,我们应该分配较多的时间在这些项目上。因为市场需求这一块,投资人可以通过前期调研明确,剩下的时间就是寻找不同技术解决路径的创业团队,然后来评判他们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是否能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然而,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说的难点是,各类‘显性’的市场需求其实已经被挖掘出来,并已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因此,要么面对这些‘显性’市场需求,找到一种全新的AI+产品;要么自己找到一些‘隐性’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团队具有极强的产业背景。
我们前两年投资的零假设科技即循此逻辑。零假设科技是国内率先专注于医学内容AIGC方向的科技创新公司,凭借着创始团队对AI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通过优化医学AI产品,推进与知名药企的商业化合作,在创立两三年后成功实现了真正的价值创造,最近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完成了近亿元的A轮融资。
在概念驱动时代,创业者可能还是在天马行空地想象未来的需求在哪里,解决这些需求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或产品也是模糊的。许多创业者看到了AI的潜力,他们拿着概念性的项目四处融资,却无法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这种现象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看起来很美’的项目,但真正能落地的却寥寥无几。
对于概念型项目,我们可以重点关注那些具有组局能力的牛逼创始人。虽然这些项目最终能成功的风险很大,但是如果投资人控制好估值,往往赔率也很高。因为只要成功,就能获得比较高的回报。
在当下时代,我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那些市场驱动型项目,狩猎价值驱动型项目。对于技术驱动型项目,最好的布局窗口可能已经过去,或者这类项目在当下已经成长为价值驱动型项目了,我们要仔细识别出他们。此外,可以在盲池基金组合中,适当配置那些优质团队主导的概念型项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鲁夫的创投笔记,作者:一级市场观察者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1618.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