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I革命浪潮中,决策型岗位的价值愈发凸显,执行层工作面临重构风险。

2025年11月,亚马逊宣布全球范围内裁减1.4万名企业员工,创下继2022年底2.7万人裁员后的新高。此次调整涉及全球35万企业员工(不含仓储工人)的4%,相当于每10名办公室职员中就有1人失业。裁撤部门直指战略要害:人力资源(PXT部门)、物流、支付系统、电子游戏开发、运营体系、设备服务及AWS云服务板块。
《纽约时报》披露的内部文件显示,亚马逊管理层认为公司正站在自动化革命临界点,计划通过机器人技术替代50万个岗位,实现75%运营环节的自动化。但CEO安迪·贾西公开否认与AI直接相关,强调此举旨在保持组织扁平化。这种表述被业界视为"技术性回避",毕竟AWS云服务作为亚马逊核心利润源,正面临微软Azure(39%增速)和谷歌云(32%增速)的强势追击。
数据揭示深层矛盾:2025年第二季度AWS营收309亿美元,同比增速较竞争对手落后12-17个百分点。通过裁员节省的23亿美元人力成本,正被转化为对AI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这种"断臂求生"的策略,在纳指七巨头中表现垫底的股价压力下,显得尤为迫切。

图源:网络
这场风暴并非亚马逊独舞。2025年科技行业已出现系统性调整:英特尔裁员2.1万(占比20%),谷歌智能电视团队裁25%,Canva技术写作岗整体裁撤,Bumble将30%人力转向AI产品开发。Meta的AI业务重组更具标志性,连图灵奖得主杨立昆领导的FAIR部门都未能幸免,600名核心研究人员遭遇裁撤。
IBM的裁员计划更具技术隐喻色彩:全球27万员工中,按最低1%比例计算将有2700人失业,最高4%比例则意味着1.08万人离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指出,作为美国蓝领就业"蓄水池"的亚马逊仓配体系,一旦实现全面自动化,将影响数百万零售物流岗位。这种变革模式很可能被中国电商企业复制。
但现实存在技术瓶颈。亚马逊虽已部署货架搬运机器人、机械臂等设备,在订单处理效率提升30-40%、成本降低20%的同时,仍面临三大挑战:异形商品抓取失败率达17%,机器人路径规划需海量数据训练,实现"端到端"自动化至少还需十年。这解释了为何亚马逊在裁员同时,仍需招聘25万季节性仓储员工。

图源:网络
Bloomberry平台发布的1.8亿份招聘数据分析报告揭示关键规律:执行类岗位需求持续萎缩,决策类岗位保持稳定。具体表现为:
这种分化印证了"想法比执行值钱"的时代特征。平面设计师因涉及客户沟通与方案迭代,需求保持稳定;而单纯执行的技术写作岗则被AI取代。管理层的抗风险能力同样呈现层级差异:高层领导岗位需求仅下降1.7%,中层管理下降5.7%,基层员工则下降9%。
网红经济的逆势增长更具启示意义。尽管数字人带货成本更低,但品牌方仍偏好真人营销专员。2024-2025年该岗位需求连续两年增长,2025年增幅达18.3%。这表明在创意领域,人类特有的情感共鸣与即兴发挥能力,仍是AI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图源:网络
科技巨头的转型轨迹提供明确方向:苹果新增千亿营收所需员工数从6万降至1.7万,微软新增千亿营收员工增量从12.4万压缩至7000人。这种"指数级人效提升"背后,是自动化技术对重复性工作的彻底替代。
对于职场人而言,需重点构建三大能力:
亚马逊仓配体系的演变具有典型意义。尽管已部署1000余种AI应用,仍需25万季节工完成最后环节操作。这种"人机接力"模式或将持续十年,直到AGI技术突破临界点。在此期间,掌握机器人操控、异常处理、流程优化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就业市场的稀缺资源。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未来五年83%的企业将采用"人类监督+AI执行"的混合模式。这要求职场人从"执行者"向"监督者"转型,在确保结果质量的同时,提升对AI系统的纠错与优化能力。正如亚马逊云服务负责人所言:"真正的AI时代,需要的是能训练机器的人类,而非被机器训练的人类。"

图源:CNN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