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到了来自非洲的狂野气息。”一位参展观众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现场品尝布隆迪手冲咖啡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夏悦超 摄
11月6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来到进博会现场,这里汇聚了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产品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缕来自“非洲之心”的醇厚咖啡香气在农食产品展区弥漫开来,吸引了众多路过的参展观众驻足。记者看到,有不少观众在海南中豫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下称“海南中豫”)的展台品尝布隆迪咖啡,喝完一杯还想再来一杯。这杯手冲咖啡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
记者与海南中豫总经理孙延雷在现场交流后得知,这颗首次参展的小小咖啡豆来自有着“非洲之心”之称的布隆迪,它甚至可以被视为这个不发达国家的唯一“珍品”。它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市场,就在参加进博会之前,还经历了一场跨越万里的“部长送豆”之旅,堪称中布两地之间的一次“极限接力”。
孙延雷告诉记者,公司从“0到1”把布隆迪咖啡豆引入中国市场,再到顺利实现首次参展进博会,其间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感谢布隆迪政府和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给予的极大支持,也感谢进博会提供的宝贵曝光机会。
孙延雷还说,咖啡豆不仅是一个商品,更是一个充满温度的符号。它不仅是连接中布两国跨越山海的文化纽带,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畅通的生动实践。一杯香醇的布隆迪咖啡背后,不仅为当地咖农带去了先进的技术,还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了生活。
来自非洲的进博首秀
当进口的布隆迪咖啡豆不远万里亮相本届进博会,它们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商品本身。而进博会,正是这个故事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最佳舞台。
11月6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进博会现场看到,一位咖啡师在海南中豫展台进行杯测展示,其使用的是布隆迪首批进入中国的咖啡豆。咖啡师正熟练地重复着专业动作:选豆、称重、研磨、烧水、布粉、注水……一杯杯纯正的布隆迪手冲咖啡摆在桌上,空气中瞬间弥漫起一股花果的香味,吸引了不少参展观众前来品尝。

夏悦超 摄
每一杯手冲的布隆迪咖啡,都如同一张来自“非洲之心”的飘香名片。一位现场品尝的消费者评价道:“这款咖啡喝起来,有非洲的狂野。”这样的评价让孙延雷印象深刻,也让他对布隆迪咖啡风味有了更难忘的记忆。
那种原始的、富有生命力的风味,正是吸引消费者的独特魅力所在,让人瞬间联想到非洲蓬勃的生命力。孙延雷称,“正是这样优质的品质,让我们对布隆迪的咖啡豆充满信心。”

夏悦超 摄
这是海南中豫首次参加进博会,也是布隆迪咖啡豆首次亮相进博会。
“布隆迪咖啡品质卓越,但在全球市场声量微弱。而进博会汇聚了全球最优质的资源,为它提供了一个零距离面对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黄金机会。”孙延雷对进博会的平台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种级别的曝光是传统营销渠道无法比拟的。通过进博会平台,布隆迪这个国家以及咖啡产品,能够获得更多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和喜欢。
“这不仅是一次贸易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与发展契机。我们希望借助进博会的平台,推动布隆迪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孙延雷表示。
“从0到1”进入中国
布隆迪咖啡豆参展进博会的背后是一段艰难的历程。
将一颗咖啡豆从非洲内陆国家布隆迪稳定、高品质地运到中国,远比想象中复杂。海南中豫面临的是一场“从0到1”的艰难破局,包含诸多挑战。“我们是首个进口布隆迪咖啡豆的中国企业,一切都要从头摸索。”孙延雷坦言,最关键的一项工作,是帮助布隆迪咖啡豆取得进入中国市场的“入场券”。
布隆迪地处非洲核心位置,被誉为“非洲之心”,其境内多山地和高原,因此又有“千丘之国”的美称。此次参展的咖啡豆,正是源自当地著名的Kizinino山地产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布隆迪的咖啡豆虽然品质上乘,但产量却相对较低。当地咖农们至今仍然遵循着最原始的方法:将一颗颗豆子手工采摘、人工挑选、水洗处理,之后便踏上一段“翻山越岭”的特别之旅。
“由于布隆迪是个内陆国家,我们必须先把咖啡豆通过陆路运输到邻国的熏蒸基地处理,然后再运输到港口装船运往中国。”孙延雷说,在这批豆子抵达中国之前,团队在布隆迪花费数月时间进行深入调研与合作洽谈,直到去年才获得中国的海关准入资质。今年5月,经过中国海关的审核,布隆迪咖啡豆拿到了GACC输华资质,从而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之后,这批咖啡豆还经历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旅程。
今年7月,上海虹桥品汇举办的“中国之选”全球精品咖啡生豆大赛在即。对于初入咖啡赛道的海南中豫而言,这是一次让布隆迪咖啡“一鸣惊人”的绝佳机会。然而,如何将10公斤参赛样品从布隆迪及时运抵上海,却成了一道难题。
“我们是咖啡赛道的新手,早期为了参赛,样品都是同事‘人肉’背回来的。”孙延雷回忆说,“但这次时间实在太紧,正常报关流程根本来不及。”
正当团队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请求即将访华的布隆迪农业部长伸出援手。令人意外又感动的是,部长欣然应允。于是,这位部长亲自化身“快递员”,将这批咖啡豆装进超大行李箱带到中国,最终由海南中豫的同事星夜兼程从山东送达上海的比赛现场,完成了一场跨越万里的咖啡豆交接。最终,这批咖啡豆在大赛中荣获“优胜奖”,为这段非凡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
“非常感谢布隆迪政府和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给予的极大支持,帮我们协调资源、打通环节。”孙延雷感慨地说,“当第一批咖啡豆历经海上的风风雨雨,顺利抵达上海港时,我们觉得一切努力都值了。”
“部长送豆”的故事让布隆迪咖啡在圈内传开,“它完美诠释了我们开启这段贸易之旅的初心与不易。”孙延雷表示,这趟看似偶然的“部长专递”,背后是中布两国深厚的友谊与高度的互信,也为后续更大规模的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超越商业的“双向奔赴”
“这不仅仅是一批货到了那么简单”,孙延雷说,海南中豫通过努力不仅让一批咖啡豆顺利抵达中国,还为布隆迪咖啡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市场的大门,也为中非之间增添了一份信任与友谊。
为何海南中豫执意选择在布隆迪寻找咖啡豆?
“世界上的咖啡产区有很多,但当我们的团队去布隆迪实地考察时,真的被那里咖啡的潜力打动了。布隆迪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那里的咖啡保留了最传统、最接近自然的种植方式,风味非常独特,喝起来有明亮的果酸和花香。”孙延雷说,这种纯粹正是当下全球高端消费市场所追求和珍视的价值。正因如此,孙延雷和团队决定将这种天然的好咖啡带给中国消费者。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商业决策,而是我们作为国有企业履行责任担当的综合考量。”孙延雷表示,布隆迪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也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坚定支持者。在此背景下,公司选择与布隆迪合作,正是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与国家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
孙延雷认为,这超越了单纯的贸易往来,是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具体实践。
对于布隆迪而言,这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孙延雷在调研中发现,布隆迪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咖啡产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部分咖啡筛分工作已实现机械化,但当地仍有大量妇女从事手工咖啡分拣工作,她们每天的收入仅有3至5元人民币。
“我们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咖啡豆,带去更先进的技术,这不仅能直接为当地咖农和工人增加收入,还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这正是通过一杯咖啡,将中国市场的活力转化为布隆迪乡村发展的动力。”孙延雷表示,这真正践行了授人以渔的合作精神,让中非友谊扎根于田野,开花结果于民间,“对此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而从中国市场的角度看,孙延雷认为,布隆迪咖啡天然纯粹的口感,恰好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高品质和原产地风味的追求。
“如今中国的咖啡市场正在快速扩张,消费者也越来越懂咖啡,对咖啡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孙延雷发现,消费者喝咖啡的习惯正在慢慢转变。过去,许多消费者认为咖啡是苦的,需要加糖和奶来中和。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咖啡的原产地风味。
并且,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一杯标准化的咖啡,而是热衷于探索手冲、冷萃等更能展现咖啡本真风味的冲泡方式。而布隆迪的咖啡豆,正好满足了大家这种追求品质、探寻源头风味的需求。这正是一场关于品质引领规模,规模反哺品质的完美双赢。
小小咖啡豆的“梦”
“预计今年还有近千吨的咖啡豆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孙延雷在现场向记者透露。他表示,中国消费者很快能品尝到更多的布隆迪咖啡,对布隆迪咖啡豆的市场接受度充满信心。

夏悦超 摄
这股信心来源于进博会所催生的巨大市场潜能。
“站在进博会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希望能把中布咖啡贸易做得更深、更透。”孙延雷表示,“一方面,我们会继续扩大进口,让布隆迪咖啡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探索能否在国内建立烘焙工坊,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进行更深度的定制。”作为首次参加进博会的展商代表,孙延雷感慨颇深,“未来希望能打造一个从布隆迪庄园到中国消费者咖啡杯的完整产业链”。
他相信,这颗小小的咖啡豆将在“一带一路”的画卷上,继续讲述更多关于联通、发展与友谊的动人故事。未来,当人们提起布隆迪,想到的不仅仅是“非洲之心”,更会是那份来自遥远山地、沁人心脾的独特芬芳。
“我们也期待,未来当大家提到布隆迪时,会自然地想到,那里有好喝的咖啡。”孙延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