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正式上任不到一个月,便对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接连挑起争端,导致日本与多个邻国关系同时交恶。这种“四面树敌”的外交策略,不仅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批评与质疑,更暴露了其右翼思想主导下的政策逻辑。高市早苗的“昏招”究竟是偶然失误,还是主动的战略选择?其背后的深层动因与潜在风险值得深入剖析。

当地时间11月12日,日本东京,高市早苗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听取提问。图/视觉中国
冷战后,日本政坛右倾化趋势长期演进,高市早苗政权的诞生标志着战后“最右”势力的崛起。其外交政策迅速呈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和对抗性,具体表现为:
短时间内与中、韩、俄、朝四个邻国同时交恶,这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上极为罕见。高市早苗的外交行为究竟是政策失误,还是主动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剖析其根深蒂固的右翼意识形态。
高市早苗是前首相安倍晋三政治遗产的忠实继承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安倍更为激进。其偏执强硬的外交风格,源于顽固的右翼历史修正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
当高市早苗成为首相后,这种右翼思想不可避免地折射到外交行动上。她认为,稳定改善日中、日韩关系的前提是对方必须停止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能在领土问题上“挑衅”。因此,她主动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挑起争端,对中国的警告置若罔闻,对韩国的抗议不屑一顾。这种矛盾做法——一面想要通过首脑对话稳定对外关系,一面试图通过展现“寸土不让”的强硬姿态迎合右翼基本盘——成为导致对外关系恶化的首要症结。
高市早苗之所以能在日本政坛登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民党内部保守右翼势力和右翼民粹政党日本维新会的支持。其执政基础依托于人数不多但极具能量的保守基本盘。在自民党陷入国会两院“双少数”执政的严峻背景下,她通过对外强硬来迎合基本盘,巩固自身权力成为优先选择。
此外,高市早苗内阁的首要课题是提振经济、改善民生,但日本经济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任何政策都面临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外交成为“最廉价、最有效的工具”:
高市早苗连出“昏招”的另一大动因,源于她对当前国际格局的严重误判。在她看来,当今世界已进入一场以中美对抗为核心的“新冷战”,日本没有中间路线可走,唯一的选择就是无条件且更紧密地绑定美国。
在这种简单化的“新冷战”思维主导下,日本的外交政策以配合美国印太战略、遏制中国为行动纲领:
在这种“新冷战”的偏执思维下,高市早苗错误地认为,只要紧抱美国大腿,日本就可以有恃无恐地得罪所有邻国。她似乎相信,与中、俄、朝、韩关系的紧张,最终都可以由日美同盟来兜底。这种将日本的国家命运完全捆绑在美国战车上的做法,是一场极具风险的战略豪赌。
如果高市早苗的外交路线得以延续,日本外交的回旋空间将受到极大制约,可能产生三重后果:
高市早苗主导下的日本外交,与其说是“昏招迭出”,不如说是“图穷匕见”。这些举措清晰地暴露了日本右翼势力试图彻底摆脱“战后体制”、重塑历史叙事、追逐政治军事大国幻梦的真实意图。然而,在一个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时代,任何基于历史修正主义、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的外交政策,都注定是逆流而动。
高市早苗的“强硬”非但不能使日本“强大”,反而正在将其拖入一个以邻为壑、自我孤立的战略陷阱。至于这是否会将日本拖入一场代价高昂的长期对抗甚至地区冲突,进而彻底葬送战后80年积累的和平红利,那些偏激理念驱动下的日本决策者,也许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作者:项昊宇
编辑: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