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光明乳业(600597.SH)携子公司新莱特以参展商、供应商、服务商三重身份高调亮相,包揽多个奖项并推出两款新产品。然而这场盛会背后,这家老牌乳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寒冬——从营收持续下滑到市场份额萎缩,从战略误判到国际化布局失利,光明乳业正站在十字路口寻求突围方向。
财务数据显示,光明乳业已陷入连续四年的营收下滑通道。2021年触及292.06亿元峰值后,2022-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下滑3.39%、6.13%、8.33%、0.99%,市场占有率从巅峰期的12%跌至5.7%。盈利状况更显动荡,扣非净利润在2022年暴跌61.08%后,2023年暴涨210.07%,2024年又同比下滑67.48%至1.7亿元。
与行业龙头相比,光明乳业的毛利率差距持续扩大。2021-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8.35%、18.65%、19.66%、19.23%、17.65%,不仅低于伊利股份(30.62%-36.05%)和蒙牛乳业(36.75%-41.75%),甚至不及行业第四的新乳业。区域市场表现同样堪忧,上海大本营营收连续四年下滑,其他市场跌幅更达14.73%。
低温鲜奶优势的消逝尤为致命。华东市场份额从45%持续下滑,君乐宝、新乳业、伊利等品牌通过自建冷链和奶源争夺战,迫使光明低温鲜奶单价下调8%,毛利率压缩4.3个百分点。这场由行业周期性调整引发的危机,在光明乳业身上呈现出加剧态势。
时间回溯至2003年,中国乳业迎来常温奶爆发期。当蒙牛、伊利全力布局全国市场时,时任董事长王佳芬坚持低温鲜奶路线,虽采取"两条腿走路"策略试探性进入常温奶市场,但资源投入有限导致错失先机。2003-2004年,光明乳业营收先后被伊利、蒙牛超越,全国市场差距自此拉大。

▲伊利、蒙牛、光明乳业营收对比图(镁经小组制图)
常温酸奶战役更显战略保守。2009年率先推出莫斯利安的光明乳业,本有机会建立品类壁垒,却因品牌定位模糊(强调"原产进口菌种"而非开创者身份)、推广力度不足(缺席热门综艺赞助)、渠道布局局限(聚焦华东市场)三大失误,被安慕希、纯甄后来居上。东北证券研报显示,莫斯利安市占率从2014年的11.7%暴跌至2019年的3.4%,如今已淡出核心产品序列。
2010年启动的国际化战略,成为光明乳业的另一沉重包袱。以3.82亿元收购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时,时任董事长王佳芬提出打造"中国乳企海外第一标杆"的宏伟目标。通过两次增资将持股比例提升至65.25%后,累计投入超20亿元的国际化布局,却因战略定位偏差沦为资本游戏。
与伊利聚焦奶源布局、蒙牛引进技术的策略不同,光明乳业选择通过资本运作拓展海外市场。这种脱离产业本质的布局很快显现弊端:2021-2024年新莱特累计亏损7.58亿元,光明乳业不得不计提超5.41亿元资产减值。为维持运转,2024年先后向新莱特提供5.61亿元贷款和1.85亿新西兰元定增,最终在9月以12.1亿元价格出售北岛资产,这笔账面净值2.82亿新西兰元(投资预算达3.5亿新西兰元)的交易,标志着光明乳业正式终止持续十五年的国际化战略。

▲光明乳业2010-2015年海外并购路线图(镁经小组制图)
在奶粉市场的三次尝试,暴露出光明乳业战略决策的滞后性。2010年推出培儿贝瑞婴幼儿配方奶粉时,一二线市场已被外资品牌垄断;2018年重提奶粉战略时,三四线市场已被飞鹤、伊利、君乐宝瓜分。尽管控股的新莱特具备婴配粉注册资质,且为a2奶粉代工助力其跻身中国市场前四,但光明自有品牌始终未能建立市场认知。
这种战略滞后性在渠道布局上尤为明显。当竞争对手通过"医院+母婴店"模式抢占先机时,光明乳业仍依赖传统商超渠道;在奶粉配方注册制实施后,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适应新规,导致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面对困境,行业专家提出两大突破方向。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乳制品市场正呈现功能性、低温化、健康化趋势,企业需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与上游整合,通过研发创新满足细分需求。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建议,光明乳业应重点突破深加工领域,加大原制奶酪研发,同时推出含干酪乳酪杆菌LC2W的益生菌酸奶、舒睡奶等功能性产品,瞄准肠道健康、睡眠经济等新兴赛道。
在低温乳品领域,光明乳业仍具备品牌认知基础。通过优化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华东市场深耕、拓展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或能重建低温鲜奶壁垒。而在常温奶市场,需要借鉴区域乳企突围经验,通过差异化产品(如有机奶、A2蛋白奶)和精准营销重塑品牌形象。
站在2025年的关键节点,这家承载着中国乳业发展记忆的老牌企业,正面临战略转型的生死考验。能否在细分赛道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将决定其能否重返行业第一梯队。正如北京普天盛道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所言:"光明乳业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慢半拍,现在需要的是破釜沉舟的变革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