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晓红/文
当市场沉浸在“AI狂欢”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反转让投资者措手不及。英伟达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财报,却未能阻止美股市场从高位“砸盘”——标普500指数盘中一度涨近2%,最终收跌约1.6%;纳指从涨超2%转为跌逾2.1%;恐慌指数VIX站上26;英伟达股价盘中上涨4%—5%后,最终以下跌约3%收盘。这场“完美财报与市场暴跌”的极端反差,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从“庆功宴”到“尾盘崩盘”:一场被数据与技术搅局的狂欢
时间线回溯至美东时间11月19日晚,英伟达公布2026财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22%;数据中心业务营收512亿美元,同比增长66%,环比增长25%;GAAP毛利率达73%,接近顶级软件公司水平;管理层给出第四季度营收指引约650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从任何维度看,这份财报都印证了AI需求未见顶、英伟达仍在“高位加速”的判断。
财报公布后,市场情绪一度沸腾。11月20日早盘,美股期指、纳指期货、英伟达股价齐齐高开,标普500指数盘中涨近1.9%,纳指100涨幅超2%,恐慌指数VIX在24下方徘徊,风险偏好显著升温。黄金、原油波动有限,美债收益率略有上行,市场默认剧本仍是“AI领涨、经济温和、降息在望”。
然而,这种乐观情绪仅维持了半天。
财报“不背锅”:AI需求仍在高位,但市场逻辑已变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暴跌并非因英伟达财报不及预期。相反,数据中心业务的强势表现(512亿美元营收、66%同比增幅)和70%以上的毛利率,证明英伟达仍在出售稀缺的“AI生产资料”,未出现市场担忧的“价格战”。管理层对Blackwell、GB200等新一代平台的需求信心,更强化了“AI工厂化”持续推进的预期。
真正改变盘面情绪的,是一份“迟到”的9月美国非农就业报告。由于技术原因延迟7周发布的数据显示:非农新增就业约11.9万人,好于市场预期的5万人;失业率升至4.4%,为2021年以来高位;劳动参与率回升至62%,三个月平均新增就业人数从8月的18万人跳升至约22万人。这一组“喜忧参半”的数据传递出矛盾信号:经济并不虚弱,但失业率未糟糕到触发“紧急降息”的程度。叠加当日部分美联储官员“过早降息可能延长高通胀”的鹰派表态,市场迅速修正预期——“英伟达很好,经济也不差,美联储没有迫切理由大幅降息”。
对于高估值、对利率敏感的成长股而言,这一预期微调足以撬动情绪。富国银行全球股票主管Sameer Samana指出,英伟达的高估值和激进债务融资让市场担忧股东回报被忽视;CTA策略的净多头持仓可能加剧了抛售风险。
技术面“放大器”:期权到期与拥挤交易加剧波动
宏观数据改变的是“估值锚”,而真正将盘面拉成“惊天逆转”的,是技术与资金结构的双重冲击。
其一,巨量期权到期触发“机械卖盘”。金十数据显示,次日约3.1万亿美元名义规模的期权到期,包含大量标普与个股合约。过去几个月,短期资金通过0DTE期权、CTA策略等集中押注“AI+降息+年底行情”。当英伟达未能推高股指、非农数据与官员讲话模糊了降息预期时,模型统一给出“减仓锁利润”的指令。大量看涨期权被平仓,做市商从被动买入转为被动卖出;趋势策略触发减仓阈值,形成“越跌越卖”的惯性;波动率上升又反向驱动新的对冲需求。这一套“机械”资金流,在价格跌破关键位置时自动放大卖盘,快过多数投资者的主观反应。
其二,跨资产“去杠杆”同步发酵。当日,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跌幅约4%,部分小币种跌势更猛。这一现象表明,市场可能正在经历一轮更广泛的“风险减持和去杠杆”行为,而非针对英伟达的单一事件。
不是“AI崩了”,而是“市场在重新校准”
将财报、宏观和技术三条线索交织观察,会发现这场暴跌更像是一次“在完美基本面之下的估值与仓位重定价”。英伟达的基本面未转差,反而再次证明了AI工厂化的持续性——需求仍在高位,毛利率依然坚挺。真正引发“反手”的,是利率预期的微妙变化与仓位拥挤的潜在风险。
在成长股普遍高估值的阶段,任何关于“降息路径”的调整都可能被放大为股价剧烈波动。部分资金选择“借利好出货”:在英伟达财报完美、流动性充沛、乐观情绪最强时,对有浮盈、有杠杆的机构而言,“趁高减仓”是最自然的选择。
这场反转给投资者留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AI需求真实,但股价不会“只涨不跌”。英伟达财报证明AI工厂建设仍在提速,但高估值+高仓位+高波动的组合下,剧烈回撤和情绪切换将成为常态。
启示二:未来需关注三大变量:云巨头的资本开支节奏(决定AI工厂扩张坡度)、AI应用的实际变现能力(匹配巨额投入的现金流)、利率与监管路径(影响估值中枢与风险定价)。
启示三:配置上,“相信AI,但不要只相信一只股”。更稳健的做法是在英伟达、上游算力链、云巨头、数据中心REIT/电力之间进行均衡配置,避免过度集中风险。
用一句话概括:英伟达用财报证明自己是AI浪潮的“印钞机”,而市场用一次高位反转提醒所有人——再宏大的叙事,也需在利率、估值与仓位的天平上重新校准。
这或许不是AI故事的终章,而是其长周期中的一次“理性回响”:在狂热与疑虑之间,投资者需要学会与这场算力革命保持更清醒的共舞。
(作者 欧阳晓红)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欧阳晓红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拥有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