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美国沙特投资论坛上,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抛出惊人论断: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技术将彻底消灭绝对贫困,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财富普惠时代。这一观点不仅引发科技界热议,更直接点燃了具身智能赛道的资本狂潮。据万得(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二级市场具身智能指数年内涨幅超60%,机器人指数突破35%,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正式开启。
马斯克在论坛演讲中强调,AI与机器人的普及需建立在"对真理和美的追求"基础上,这一前提条件直指技术伦理核心。他随后在社交平台X补充说明,其所说的贫困消除特指绝对贫困(如缺乏基本生存资源),而非心理层面的相对贫困感。"贫富差距可能永远存在,但技术将确保每个人获得超乎想象的医疗保障和娱乐体验。"

作为AI技术的物理载体,具身智能正经历从概念到落地的质变。该领域涵盖四足机器人(机器狗)、轮式机器人及技术难度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三大形态,其中人形机器人因应用场景最广成为竞争焦点。政策支持与产业链成熟度提升,推动行业从实验室研发转向真实商业场景:医疗辅助、家庭服务、工业制造等领域已出现规模化应用案例。
资本市场对这一趋势反应强烈。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其量产需突破电机精度、传感器灵敏度、AI决策算法等数十项核心技术,单台成本曾高达数十万元。但2025年成为转折点,宇树科技等企业通过模块化设计、供应链优化,将价格下探至3万元区间,直接刺激市场需求爆发。

在行业爆发前夜,上市成为企业争夺生存权的关键战略。目前估值领先的宇树科技与智元机器人,均采取非常规手段加速资本化进程:
宇树科技:价格屠夫的商业化闭环
作为四足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宇树7月25日发布双足人形新品Unitree R1,以3.99万元起售价、26个关节、多模态大模型集成等配置,再次刷新行业价格底线。11月13日,其推出的轮式双臂机器人G1-D更切入数据采集训练全栈方案,形成"硬件销售+数据服务"的双重盈利模式。
财务数据显示,宇树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盈利,2023年营收达18.4亿元,净利润2.1亿元,近三年净利润均超3亿元。这种"技术降本-规模销售-持续盈利"的闭环,使其成为少数无需依赖融资的硬科技企业。

宇树轮式双臂机器人G1-D
智元机器人:借壳上市的迷雾与野心
与宇树不同,智元选择通过收购上纬新材实现A股曲线上市,创造股价15倍涨幅的资本神话。企查查数据显示,其一年内投资近30家创企,覆盖电机、AI大脑、场景落地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并与高瓴设立数亿元产业基金,启动"智元A计划"孵化超50个早期项目。
尽管智元估值超150亿元,但2024年营收仅1亿元,高估值与低收入的矛盾迫使其急需量产能力支撑。其"回避借壳质疑、独立运营上纬新材"的策略,被解读为保留"A+H"双上市通道的灵活布局。港股18C规则下,机器人企业可通过估值+营收组合满足上市条件,卧安机器人、极智嘉、云迹科技等已借此成为"细分领域第一股"。

当前具身智能企业普遍面临量产难题: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AI算法迭代成本高昂、商业场景落地周期长。在此背景下,提前卡位资本市场成为生存关键。正如新能源汽车行业验证的,未能在大规模量产前完成资本布局的企业,最终多被行业巨头收购或淘汰。
马斯克的预言或许尚需时间检验,但具身智能赛道的资本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宇树的价格屠刀到智元的资本迷局,这场关于技术、资金与市场的博弈,正在重新定义未来十年的科技产业格局。

参考资料:
1. 宇树、智元、乐聚共同冲击IPO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 具身智能,踉跄起步 来源: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