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成立“场景办”,助力机器人企业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产业生态构建。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闫俊文
编辑|何伊凡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AI生成
一场围绕机器人初创企业的争夺战正在上演,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与合肥展开激烈角逐。合肥凭借“投资+场景”双轮驱动模式,正成为机器人产业的新兴高地。
据长三角地区政府招商人员透露,合肥招商团队近期频繁活跃于北上广深,以基金投资为纽带,吸引高精尖机器人企业落户。这一策略已初见成效:上奇产业通数据显示,近两年上海、北京、深圳分别有13家、10家、8家机器人企业迁入合肥,人工智能领域迁入企业数量分别为32家、22家、21家,杭州也有13家企业加入合肥产业版图。
从数据可以看出,合肥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挖角”重点城市是上海和北京,深圳次之。例如,全球仓储移动机器人龙头企业极智嘉将全国最大生产基地落户合肥庐江,2024年11月正式投产;具身智能标杆企业优艾智合也于2024年6月获得合肥“东城产投”14亿元投资,将总部迁至合肥,并在9月递交港股上市申请。
“合肥不仅资金充裕,招商团队专业稳定,更重要的是产业链配套完善。企业投资更看重产业协同效应。”上述招商人员表示。
优艾智合创始人张朝辉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合肥成立了‘场景办’,帮助我们对接面板、汽车等产业,打造应用场景。中国不缺技术,缺的是让产品落地的场景,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来源:AI生成
“投资+场景”已成为合肥布局机器人产业的两大核心策略。在具身智能领域,这座“最牛风投之城”能否复制京东方、蔚来汽车的成功?《中国企业家》记者走访了合肥聆动机器人、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讯飞创投等机构,探寻答案。
场景为王,投资为辅:合肥的产业布局逻辑
经过数十年发展,合肥已形成“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产业化版图。其中,“芯”指芯片产业,“屏”指新型显示产业,“汽”指新能源汽车产业,“合”指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集”指集成电路产业,“终”指智能终端产业,“生”指生物医药产业,“智”指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这些产业背后,均有龙头公司落地合肥,如长鑫存储、京东方、蔚来汽车、科大讯飞等。据知情人士透露,原计划以“器”(机器人)代表的产业方向,因当时技术成熟度不足,最终被新能源汽车取代。
如今,安徽汽车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达240万辆,超越广东。此外,安徽在DRAM动态存储器芯片、液晶面板显示驱动芯片晶圆代工等领域也位居全球前列,制造了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15%的家电、20%的光伏组件和30%的光伏逆变器。
汽车、半导体、光伏等产业的崛起,为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落地场景。政府通过成立“场景办”,降低了初创企业撬动巨头公司的成本,加速了商业化进程。今年10月,合肥市发改委启动第二批场景实验室招募,旨在通过联合开发、测试验证和应用采购等服务,推动中小科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合肥本地机器人初创公司聆动机器人CEO季超表示:“‘场景办’帮助我们对接制造业场景,减少了逐个沟通的成本。政府平台属性使其能链接需求方和机器人公司。”
聆动机器人由科大讯飞孵化,追求“大脑-小脑-本体”全链路自主可控,成立于2024年12月。今年8月,公司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股东包括元禾璞华、讯飞创投等头部机构。
季超指出,聆动机器人聚焦劳动力场景,与生产场景结合。他提出具身智能落地的两大标准:一是提升现有范式下的生产效率,如汽车总装车间机器人18-24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向循环,替换1-2名工人;二是推动生产力体系重构,如下一代汽车产线围绕通用机器人重新设计,从“人力中心”转向“机器人中心”。
目前,聆动通用已推出两款机器人——LDT系列具身智能采训推一体机和LDB系列行业级具身通用机器人,前者可解决机器人训练数据不足问题。今年11月,公司还联合科大讯飞发布了iFlyBot-VLM视觉语言基座大模型和iFlyBot-VLA视觉-语言-动作操作大模型。

来源:视觉中国
除“场景办”外,合肥还在市级层面成立人形机器人工作专班,并将方法论延伸至区级。例如,合肥包河区于2024年1月成立人形机器人工作专班,协助企业做产业配套,如柔性科天初创公司专注机器人仿生皮肤研发。
政府出资引导市场资本进入,也是合肥的投资策略。2024年12月,安徽科讯人工智能创业投资基金完成注册,由科大讯飞、合肥产业引导基金、合肥高新集团等出资,讯飞创投负责运营。
讯飞创投业务合伙人朱永表示,LP的主要诉求是完善合肥本地AI产业生态,投资外地公司需满足返投条件,如在合肥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
根据《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合肥力争到2026年培育示范应用场景30个,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为此,合肥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包括成立智能机器人工作专办、建立超50亿元专项基金体系等。
钱不是最重要的:机器人产业的特殊逻辑
相较于合肥此前在京东方、蔚来汽车等项目上的百亿元级投资,50亿元的专项基金规模显得较为克制。原因在于,资金可能并非具身智能行业最关键因素。
合肥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策略与过去不同。2008年,合肥曾承诺拿出90亿元资金(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敲定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此后,京东方8.5代和10.5代线相继在合肥投产,带动70多家显示领域配套企业落户,形成全球最大显示屏产地之一,产值规模超千亿元。
但在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大手笔投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模式难以复制。
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于振中表示,尽管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火热,但行业收入规模有限,主要原因是机器人发展水平尚不足以进入家庭场景,智能和灵活性不足。

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于振中 来源:受访者
“投机器人需要像投长鑫存储一样投入几百亿元吗?如果要投,你都不知道投给谁。这不是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产业,钱不是最重要的。”于振中说。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初步形成“头部公司+生态”格局。北京的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公司近期完成10亿元级融资;上海的智元机器人、深圳的乐聚、杭州的宇树科技也在谋求上市,争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这些头部公司合肥难以撬动,且投资价格较高。考虑到机器人产业链尚不成熟,于振中认为“移树不如栽树”,智能机器人行业是一场持续10年以上的竞争。
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已“栽下”100多棵“树”,包括不少机器人及零部件公司。这些创业公司的特征是“AI+机器人+垂直领域”,如地下健康管网机器人、矿山地下作业机器人等。
除本地孵化外,研究院还对外招商,重点引进垂直领域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例如,将张家港的一家激光传感器初创公司引进合肥,不仅投资300万元,还提供场地、招聘、代账、股权架构搭建等服务,甚至帮助企业拜访客户、开拓市场。
朱永表示,尽管具身智能行业短期内带动就业和税收贡献有限,但其技术溢出效应值得关注。例如,宇树科技通过实现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带动了杭州本地精密制造、AI算法等配套产业发展。
“机器人预计将先落地工业、农业、医疗等场景,合肥已开放工业场景。”朱永说。
城市竞赛:合肥如何入局?
于振中曾受邀参加合肥市政府高层座谈会。关于是否布局人形机器人及如何布局,市领导统一口径:这一轮不能错过,否则可能错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的产业机会。为此,合肥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包括成立人形机器人工作专班、建立超50亿元专项基金体系等。
除合肥外,国内各大城市也纷纷发布具身智能产业规划,形成“千帆竞发”态势。
今年2月,北京提出:到2027年,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在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单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可达1亿元。
今年3月,深圳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今年8月,上海提出:到2027年,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季超建议,合肥发展机器人产业应战略聚焦,定点攻关,重点支持,将有限资源投向最有价值方向。
于振中则指出,具身智能产业链存在短板,如高精密机械加工和电子电器供应链尚不健全。